話說在古城開封有一座監獄被國民黨稱做河南模範監獄。開封設獄曆史悠久,自春秋魏國徙都大梁(開封),秦漢隋唐以來,曆代設獄。自北宋每縣必設,宋都東京設開封府獄及其中央監獄,元朝在開封設置河南行省,明洪武元年置河南省會,直至清朝。1924年(民國13年)11月,盤踞在河南地盤的馮玉祥令開封監獄以北京第一監獄八卦樓舍式樣為模本改造開封監獄。
經過兩年半的改造,監獄建成,命名為“河南第一監獄”,又叫河南模範監獄。主監獄分出七翼,其形狀就像一隻手掌長出七個指頭。正中為圓筒式三層圓亭,最上層為外監管瞭望崗哨,處於全監獄地勢最高,哨兵立在其上,監獄內外一切可盡收眼底。中層為獄神(皋陶)廟,皋陶塑像背後,上懸七星鎮獄寶劍,凡新人入獄,先到獄神廟前對獄神跪拜,然後入獄。罪犯刑滿出獄,或絞刑處決者,亦必須向獄神叩頭告別方能出獄或行刑。底層為圓形大廳,是內監看守長值班崗哨,七排監房以“知、止、定、靜、安、慮、得”七字為各監名號,每翼為一個長筒,七筒中間為通道,七條通道彙聚至中心大廳,各筒通道兩邊各設監號8間。每間大小不同,大者可容五人,小者僅容一人。每翼盡頭都建有橫設的大監號,每個大監號可容30人。每間室內當中凹下圓坑,是放置便桶的地方。後牆壁窗子密排釘有鐵杆,裝兩層黑紗。門是厚木板做成,上部設一長方形觀察孔,下部設有專供送飯用的五寸見方的小飯孔,各監號晝夜上鎖。每排監房各有幾個僅容1人的小房,為獨人牢。每個筒與圓大廳連接處各有僅容一人的沒有窗戶的小黑屋,是懲罰犯人的暗室。每排監房之間空地修有田字形花池,供囚犯放風時的活動之地。八卦樓正北的“定”字號筒鐵門前的兩根朱紅色明柱上刻有時任河南檢察長楊長溶署名所題粉綠色字對聯:
癸亥十月
俾衣食勞動□□□□眾頭顱從新模範
此小社會苦費經營補家庭師傅所不及
楊長溶題
在監獄東北角有一個單獨小院,是絞刑場,又叫絞刑台。平常無人到此光顧,裏麵雜草叢生,高低不平。院中間偏北迎風立著一座孤零零的小亭子,即是絞刑台。亭子周圍荒草瑟瑟地在淒風中抖動著,草叢中不時傳來“唧唧”的蟲叫聲和耗子追逐的“嘰嘰”聲,更使這裏顯得陰森可怖的蕭殺景象。處決絞刑罪多選在夜深人靜時將判處絞刑的罪犯五花大綁,提絞時死囚怕得連路都走不成,被刑警連推帶拉,死囚犯一路嗷嗷亂叫,猶如鬼嚎一般。絞刑亭中豎著一根六尺有餘的方木樁,就是絞刑柱,柱上有一圓孔,穿著一個活繩套,活繩套套在死囚的脖子上,繩索穿過圓孔,扣在一根稍短的木絞棍上,劊子手絞動棍子即收緊活套,三緊三鬆,最後一次絞緊活套把囚犯活活勒死。絞刑過程十分殘忍。
日偽時期這監獄改為開封地方法院看守所,後又改為地方檢察署看守所,時任看守所管被褥服裝的小科員宋錫慶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在這看守所裏值閑著。一次,國民黨軍統局一個鋤奸隊長在鋤除一個大漢奸時被日本憲兵捉拿,關押在這看守所。一天,軍統局幾個特工找到宋錫慶,讓他想法把這些特工化裝成看守所裏的哨兵打進這看守所,解救這位軍統鋤奸隊長。日軍侵華,漢奸助紂為虐,使宋錫慶對漢奸痛恨萬分。為解救懲罰民族敗類而入獄的鋤奸隊長,宋錫慶義不容辭地給予配合,利用管理被褥服裝的方便,拿出幾套獄警服裝給這些軍統局人員換上,並告訴他們那鋤奸隊長就被單獨關押在“靜”字號單人牢房,還把哨兵換崗的時間,怎樣能順利搭救的方式一一告訴這些軍統人員。這些軍統局人員又設法抓到一個為日本人極力賣命的漢奸,裝進麻袋以送蔬菜為名,抬進這看守所,湊準換哨的隙機把這漢奸抬到“靜”字號監牢,扔進號子中,讓那鋤奸隊長換上了獄警服裝,大搖大擺地走出了監獄。日本人投降後,這被救出的鋤奸隊長當上了軍統局的高層,在日軍投降後一次國民黨高級軍事會議上,他對國民黨河南省府主席劉茂恩力薦救命“恩人”宋錫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