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不遠處便是一座方圓十裏的榷場,每到開榷場的時候,榷場之外總是人聲鼎沸,來往的行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實在是一個吸金的好去處。
事實上也就是如此,乞活軍自從開設這個榷場以來,可以說是日進鬥金,而且商貨還是供不應求。蜀中的茶葉,蜀錦,鹽巴,鐵器,酒水,在這裏都是盛行一時的東西。
而且更重要的是,乞活軍以貨幣不通為由,隻接受以物易物,或者是以黃金支付。而對於這一點,草原胡部之人倒是沒有什麼意見。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做的。
對於他們來說,在這榷場裏的物品比起那些商人所送來的還要便宜很多,所以,他們很高興,興高采烈的買下了那些價格虛高了不止一倍的東西。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裏東西物美價廉。
就拿鹽巴來說,在中原之地,鹽巴乃是國家專賣。普通的人根本接觸不到鹽的製造過程,再加上在這個時代製鹽工藝乃是費時費力的煮鹽,而不是後世通用的曬鹽。所以,鹽巴複雜的製造工藝,就注定了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一件常用的奢侈品。
一斤鹽的鹽價最少的十五六文,多點的就三四十文,這麼說大家或許有些不明白。那麼,換一句話來說,就可以明白了。這個時候的肉包子,開京城皇宮門前的肉包子,兩文錢一個,這麼一來就能夠明白了吧!
一斤鹽的鹽價,居然和一斤肉的肉價相當。可想而知,這個時代鹽巴的製造成本高到了什麼程度。煮鹽法製鹽,製作一斤成鹽至少要燒掉十六七文的柴薪,為了保證利潤,至少要賣出二十五文的價格才能保證有賺頭,否則的話,隻會是入不敷出。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鹽這種東西在中原王朝,其實是管製品。國家專賣,隻在境內流通,即使是有些商人通過私鹽販子弄到了一些鹽巴,賣到了蕃地。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沒有大用。
國家管製,國家專賣,嚴格控製流通,三道大殺器祭出,民間的鹽巴自然也就是難以流通到別處。相當一部分的胡人,甚至從來都沒有見到過鹽巴是長什麼樣的!
順道說一聲,中原王朝的專賣製度一直未曾消失,隻不過是專賣的內容轉變了而已!由最初的鹽鐵酒,變成了煙草和那啥啥一類的東西。而最初一類的鹽巴,也是沒有退出專賣的痕跡,隻是由最初的全部管製,轉化成了半管製。
……
扯的卻是有些遠了,言歸正傳。
不事生產的草原胡人想要獲得鹽巴,就隻有通過漢家王朝所開設的榷場,以馬匹皮毛,羊群一類的東西換取,而且還是質量最差的黑鹽與粗鹽。不過,即便是如此,他們也隻能受著。畢竟,三天不吃鹽,就會腿腳酸軟。即便是價格再高,隻要不打破他們的極限,他們就得一直受著。
不過這是對與漢人王朝通商的胡人部落,才會有的待遇。至於他們這些被困在這裏的土鱉,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