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的聲音在店中響徹,隱隱中帶著幾許威嚴肅穆的氣息。
李信眼中,大團大團的氣運自從蜀中各處而來,沒入李信頭頂的鼎器之中。伴隨著一聲鼎鳴,李信隻覺一陣暈眩。巍巍鼎鳴,宛若黃鍾大呂,沁人心脾。
似乎是隻有一瞬,又似乎是天長地久。大殿之中,眾多大臣接過詔令,山呼參拜後,就徹底的寂靜了下來。就隻剩周明宣讀國製,以及委任各州長官的聲音。
說是委任,其實也就隻是將以前的那些幹得不錯的知州轉正,順便再黜落一些瀆職的官員罷了。真正大權的官吏。早就在一開始就已經任命好了。
如今的這個,更像是走一個過程,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宣讀過國製詔書,一眾大臣簇擁著李信往著宗廟而去。
宗廟,顧名思義,乃是宗族祭祀先人所在。既有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設廟。故而,宗廟又是曆朝君王祭祀曆代先帝的地方,隻不過那時候已經不叫宗廟了,而叫太廟。
《國語?魯語上》:“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胄之親疏也。”《史記.魏公子列傳》:“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麵目立天下乎?”
畢竟,國之重器,在祭在戎。在國人的心中,祭祀一事一直都是最重要的。
蜀王宮中宗廟裏的神主牌位已經遷出。
雖然說是遷出,但是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好遷的。許是因著得國不正,大趙一朝的君王,在子嗣方麵一直是比不得前朝。太祖皇帝還好些,有著六個兒子,但是可惜,登上帝位的卻是二大王。
登上帝位之後,太宗皇帝對於太祖皇帝的一眾子嗣,自然是厭煩的很。還沒有多長時間,太祖皇帝的子嗣便是已經死了個幹淨。而如今,太宗皇帝的子嗣除了當今的皇帝陛下,也就隻剩下了寧王。
所以,雖然儒門古製上說,需要分封諸子鎮守一方,但實際上因著人丁的稀薄,大趙各處皆是沒有分封的皇子。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蜀王宮才是一直荒廢到如此的地步。
至於封太祖皇帝的子嗣為王?!想來,太宗皇帝還沒有那個膽量和器量。
所以,因著如此,李信需要做的也就隻是將他的父親李順的靈位請入宗廟即可。至於爺爺輩什麼的,不好意思,他沒有見過。雖然說與古禮不和,但是李信這麼做,倒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
絕對不會有什麼儒生之類的上前罵他,畢竟,儒教依靠君王而生,一向都是現實的很!
……
就在同時,成都城外一座無名小山之上,立著一個羽衣星冠的道人,赫然是從隱門之中走出的文素道人。
文素道人極目遠望,看著成都的方向,金色陽光照耀,蒼穹碧藍如洗。在他的眼中,方圓千裏之地的雲氣盡數往著成都彙聚,卷動風雲變幻,一條赤龍在其中翻滾,隱隱可見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