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書上說是家國一體,但是這也就是說說而已!
殷姓皇族作為大趙實實際際的統治者,按理來說,他們的利益與大趙應該是休戚與共,渾然一體的,可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殷姓皇族雖然統治了大趙,但是與大趙的利益卻並不是全然一體的。
隻能說大部分,大部分是一樣的。剩下的一部分,其實是不一樣的!
身為皇族的殷氏都是如此,更不要說滿朝的文武廷臣了。他們隻要能夠公平公正的對待家國兩個概念,在為家牟利的時候,能夠保證國這艘大船不會沉沒,便就已經是合格的將臣了。
而能夠將國置於家之上的孤直之臣,除非是天命,否則的話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臣子出現。
這一點,殷禎很清楚。準確的說是,如果他還相信朝中臣子盡是向諸葛武侯那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的話,那他也就白做了這四年的皇帝!隻要朝中的文武臣子能夠為朝廷好好辦事,而且還不惹出亂子,那就是好臣子。
這一點,他已經心知肚明。但是,他卻是絕對不會說出來,隻要外麵的臣子做的不過分,隻要他們還不鑿大趙的根,他也樂得做一個傻子。畢竟,有一句話叫做,難得糊塗!
就如這廷下雀躍至極的臣子,一個個叫囂著要平定川陝之地的民亂,或是苦心勸言道民心方定,不宜再動刀兵的臣子,殷禎著實有些個犯困。勸他出兵收複川陝的那麼多臣子裏,有真心的,但是絕對沒有那麼多。更多的則是跟風而動,純屬就是呐喊搖旗的。
勸他謹慎的臣子裏,有為國朝考慮的,但是,大多數的都是為了自家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以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古之先賢所說的話,當真是有著幾分道理在其中。
不過,話又說回來,做臣子的要真是無欲無求,還真就是危險了。就好比如今的大趙,將官克扣士卒的餉銀可以,隻要不鬧出來大事,無論是文臣還是皇帝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看不見。但是,武將如果掏腰包給士卒發餉的話……
嘿嘿!
趁早給自己訂一副結實的棺材吧,免得到時候暴屍荒野。最多兩天,緝捕的皇城司就會到你身邊,然後就是革職查辦,最好的結果就是一個人頂下所有的罪,妻兒老小還能逃過一命,若是不然,就等著滿門誅滅吧!
不要覺得這是屁大點的事兒,至於這麼大動幹戈嗎?但是,事實是,還真至於!
俗話說,當兵的可都是糧子,吃誰的糧,那誰的餉,自然也就是給誰賣命。一個武將給手下的士卒發餉,不是擺明了要收買人心嗎?!所以,作為君王,對於有些性格缺陷的臣子,反而是多了不少的容忍度。
就如眼前的那麼臣子裏,請戰的多數都是為了兩府之中空下來的兩把青羅傘,東府一個參知政事,西府一個樞密副使。這兩個無論是那一個,對於文人來說,都是至高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