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 天下安否?蛟龍遊(1 / 3)

北洋政府作為一個世紀之交的存在,一直都是一個頗受非議的存在。但是,頗受非議卻不代表他沒有可取之處。俗話說,存在即是合理。北洋政府既然能在當時的混亂崛起,卻是代表著他身上還是有著可取之處的。

比如,李信如今正在施行的軍國民化。後世的北洋政府采取了雇傭兵的體製,一個士兵從參軍入伍的那一天開始,就與國家簽訂了長達十八年的合同。在十八年中,士兵在享受權益的同時也承擔著義務。也正是這個,讓李信非常的看重。

雖然儒家常常說忠孝節義,但是對於普通的百姓而言,這些東西其實是很遠的事情。所謂王朝更替,對於他們而言不過是換了一個納糧的人,不過是換了一個收稅的主子罷了。所謂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說的固然有些偏頗,可事實卻也正是如此。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李信對於普通的百姓都不是太過的重視。這一點,與他剛剛覺醒記憶的時候卻是變了太多太多。

民者,愚也!他們的目光短淺,隻能看得見眼前的利益。這不是鼠目寸光,而是本性使然。若不是朱重八在皇覺寺裏得罪了小人,他又哪裏會走出寺廟,成為日後的大明皇帝。若不是朱由檢斷了李自成的餉,有哪裏會有後來那個李闖王。不是他們愚蠢,而是因為他們在意的就是眼前。

所謂開門七件事,茶米油鹽醬醋茶。他們在意的不過就是肚腹的安康,不過就是衣食的溫暖。看上去極好滿足,但是實際上卻是很難滿足。所謂老有所依,幼有所養的大同社會,不過是後人的一種臆測罷了。世界是物質的,資源是有限的,隻要是人類社會,就一定會有資源分配的多少之別。而這,恰恰又會成為威脅社會根基的白蟻。

是故,自古以來,不是沒有皇朝想過,若是盡得天下民心,豈不是千秋萬代了。但是,不是說做不到,而是說代價太大了。所以,即便是來自後世的李信,也不願意去花費那個代價去收買天下人的民心。既然不願意收買天下人的民心,那麼就隻有設立一個特權階層出來,使之成為大部分平民所追求向往的對象。

對於這一點,大趙選擇的是文人,滿清選擇的旗人,而李信選擇的是軍人。純以對於帝國的忠誠而言,沒有人會超過在軍中服役五年的士卒。同時,他們在退伍的時候,還會將自己在軍伍之中的習慣與作風帶到鄉裏之中。而且,因為他們是帝國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們對於帝國的維護必然是盡心竭力。

此外,還有一點就是,軍人的一身榮辱全部都取自於國家。隻有在這個國家之中,他們的利益才會得以保證。這一點與文人不同,因著本身性質的不同,文人能夠做出的選擇其實很多。所以,無論是胡人還是漢人,不論是那一朝坐了龍庭,都離不開這天下的文人。因為,治天下本身就是要靠著他們的,這一點,李信深有體會。

即便是李信從一開始就建立屬於自己的人才儲備供應體係,大大的削弱了對於天下文人世家的依靠,但是也僅僅隻是削弱而已。武學,醫學,蒙學,工學,算學,所有的一切都尚存在與雛形之中。或許百十年後他們會茁壯成長,吞噬這些已經漸漸變成毒瘤的文人世家,但是,那終究還不是現在。對於文人世家,終究還是離不了。

不過,話又說了回來,離不了固然是離不了。但是,這卻不代表不能削弱。李信方才所說的土地校檢司,便是屬於這一計劃之中。雖然說李信一開始就推行了官紳一體納糧製,但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這個推行的力度並不大。各個家族雖然上繳出來一部分資糧,但是這個數量上也就是有些嗬嗬了。

為此,土地校檢司應運而生。開皇元年的時候,戶部清查田畝,讓各個家族報出自家的田畝數量。對於大夏朝廷的這個要求,一眾家族倒也是或多或少的報出了不少。但是,這其中究竟有沒有水分,又或者是有多少水分。就是一個相當耐人尋味的問題了,對於這個問題,李信和內閣並沒有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