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一次又一次的變革之中,是逐漸呈現回旋上升趨勢的。而在這一趨勢之中起著主要作用的,則是教育!而推動這一切進步的基礎,則是生產力與經濟!
上古之時,百姓趨於蒙昧,偶有賢人出世,或是築巢,或是製衣,便被眾人推舉為王。時間推至中古,王朝興起,賢人出世則為貴族,家學淵源,耳濡目染,與著一般的野民終究是有了分別。再往後,教育普及,貴族在退為士族,雖不及貴族尊貴,但亦是富貴。時間數至近古,學校興辦,教育大興,於是士族再退為精英。
這一個過程,便是曆史上的演變曆程。
時代發展,帶來的最大的一個變化真的是科技的進步嗎?毫無疑問,不是!在時代的發展中,帶來的最大影響是教育的普及,從而使得人才的逐漸增多,以至於呈現了泛濫的趨勢。說一句不客氣的話語,每一個在後世接受完義務教育的學生,都有資格古時候謀得一份不差的生計。其中的精英更是有機會步入社會的統治階層,甚至若是逢了時機的變化,說不得也可以做一下那個至高的寶座。而怎麼用好這一部分人才,則是一個國家和社會需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這些問題離著李信很遠。
作為一口氣在長安城外興辦了六座學院的李信,從來都不擔心人才泛濫的問題,在他的計劃中,人才永遠都是不夠用的。自然,若是李信隻學著大秦隻推軍政兩道的話,那麼人才供應是相當充足的。但是,在李信計劃中,他所要建立的一個國家是百家爭鳴的繁榮的國家,而不是一個窮兵黷武隻知道打仗的國家。
至於大夏,嗯哼,李信本身是想要建立一個掠奪式的國家,而掠奪和窮兵黷武還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雖然說掠奪與窮兵黷武看起來非常的相似,但是其中的差距可是大了去了。
軍事的掠奪是掠奪,商業與文化的掠奪便不是掠奪了嗎?掠奪這個詞彙不具有意義,有意義的是將這個意義賦予它的人。所以,掠奪的方法有很多種!在其中,軍事的掠奪毫無疑問是最粗糙的一種。
李信不想要做這種粗活,也不想當曆代先賢那樣的冤大頭。所以,他選擇了另一條路。雖然是艱難險阻,但是卻越走越寬!
蕭得裏特死去,北魏陷入了洶湧的暗流之中,但是諸多的野心家們都不想當一個出頭鳥。於是乎,在洶湧的暗流之下,臨潢府之中也保持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而北魏的和平亦是大夏的和平,最起碼現在而言是這樣的。
不過,現在李信並沒有擔心這個,時隔四年之後,他第一次派出了前往大趙的使臣祝賀崇寧皇帝殷禎的壽辰。說一句實在話,李信作為大趙的封臣,雖然不管他是不是真的,但是這個表麵的樣子還是需要做做的。所以,在國內的大環境安定下來之後,李信第一次派出了前往大趙的使臣。
哦,第二次,上一次是要封賞來著。
心中想著前往汴梁的使團,李信的心中忽然湧起了一抹極大的空虛。因為他忽然發現自己好像沒什麼事情做了,而後破天荒的他想要找一些事情做一下。想到這裏,李信索性從禦書房裏出去,順著宮中的長廊遊蕩。
雖然說長安皇宮一直都沒有修繕過,但是能夠作為皇宮的存在,自然也是有著其中的恢弘在其中。而長安皇宮則是漢家恢弘建築的巔峰之作,不同於江南地區的錦繡風采,長安這裏則是充斥著兩漢先秦時的壯闊風采。盡管說後人加了不少的改變,但是這個建築的主體卻是以著大氣恢弘為主的。
說來也是可笑,皇帝這個職業從一開始的時候代表的就是繁重的勞動。但是到了李信這裏,這一切偏偏就做不上數了。由於分權分的比較徹底,每個月總有幾天的時間公務會比較少。而在這一段時間的時候,李信則會在武監或是別的地方度過。隻是,這一切隨著奇巧會的召開,卻是變成了不可能。
奇巧會固然是工造司私下裏舉行的一個集會,但是在內閣的支持下,奇巧會帶上了幾分大夏官方的意味。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能夠帶來錢。事實上,對於能夠給大夏帶來經濟利潤的活動,內閣一向是非常的支持。
且不提別的,單就是客棧酒樓。川中蜀中還有大趙的商旅雲集一處,試問,這將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量。而這些人的衣食住行毫無疑問的要在長安本地解決,誠然,可能有一部分人在長安有著親眷。但是,這隻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要住在客棧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