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說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對於國家而言卻是至關重要。因為在無時無刻,他都在影響著人的一生。
在後世之中,在那一個相對和平的大環境之中。各個國家為了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最明顯的一點,便是將自己本身的文化推銷出去。讓別人了解這些東西,認同這些東西,最終變得熱愛這些東西。當然,按照儒生們的說法便是,便是光耀下民。
在李信曾經生活過的那個世代,開發文化軟實力變成了各個國家較勁的一個戰場。衣食住行,各個領域之內,士農工商,各個階層之中,彰顯本國的風采與文化便是成了大流氓們較勁的一種方式。
李信想要做的,就是這一類的事情。
安西四鎮,自先漢開始到本朝之初,漢家王朝統治了那裏近一半的時間。但是,這麼長的時間之後,漢家王朝依舊是沒能把那裏占據。原因是什麼?李信曾經進行過一次深思。
在他苦苦的思考了很久之後,李信得出了答案。雖然,答案出乎意料的簡單。
無非就是下的功夫不夠,和花的時間不長罷了!
春秋戰國之時,諸夏文明對外擴張的過程是源源不斷的。夏君夷民,開拓蠻荒,這一曆程之中常常是以著一代人或者是幾代人作為計量單位的。在這一過程中,諸夏文明圈以著發源地為中心,不斷的向外圍輻射,最終形成了中原漢人如今的聚居地。
換而言之,中原之地大多數都是在春秋之時留下來的基調。春秋之後,漢人固然沒有停止對外的擴張。但是比起來春秋故地來說,這一個擴張並不穩定。雖然也將這些地域納入了控製之中,但是一旦遇到了狀況,這些地域就會出現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脫離漢家王朝的統治之類,又或者是起兵反叛割據一方之類的。
畢竟,在這些隻能說是邊土的地方,一切的東西都是虛空,就好像從來都沒有人可以得到他們的忠心似地。
在曆朝曆代的殷鑒之中,李信看到了這些東西。隻是,李信卻不是這麼認為。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你有心,這一切總歸是有著解決的辦法。最起碼,李信就想到了好幾條餿主意。
這些餿主意曆朝曆代的君王名臣未必不能想到,但是想歸想,但是能否做出來卻是一件相當考驗人能力的事情。就好像是隋煬帝開運河,征高麗,興科舉。每一樁每一件都是足以讓人名流千古,但是他楊二郎比較有才,這三件事都讓他辦砸了。
而且,不光是辦砸了,他還順便把自己家的大隋帶到了坑裏。須知道,大業五年的時候大隋還是東方大地上最強大的一個王朝,他楊廣巡遊天下的時候各個胡部的可汗都是蜂擁而來拜見。突厥的首領是可汗,他老人家的頭銜是聖可汗。這一個稱呼雖然說被後人提及不多,但是這個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隋朝亡後,唐朝前期的幾個皇帝,如果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之類的皇帝,效仿的都是他老人家做的事情。但是不同的是,他老人家成了煬帝,人家做了聖君。
對於這一位眼高手低的前輩,李信覺得是可以將他當做自己的反麵教材的。
而且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便是,他自己所想的實在是有些損陰德。對於這些地方不安靖的狀況,他第一個想到的是死的人太少了,漢家的威嚴在這裏並不深刻。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如何徹底的占有一片土地,答案很簡單,把這一片土地上的土著全部殺光就可以了。隻要把原先土地上的住民殺光,然後再從本土遷移民眾過去,一定能夠徹底的占領這一片土地。
這一件事可以效仿一下大米朝的崛起,曾有一個政治家說過,若不是米朝人把印第安人殺了一個幹淨,現在他們的民族矛盾絕對會更加的激烈。固然屠殺一空什麼的實在是有些殘暴,但是相對於日後的安定與繁榮,這一切便是不太重要了。畢竟,一切的醜惡與殺戮都可以被掩蓋在名為開拓的光中,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