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長女梁再冰回憶母親時曾說過,母親最遺憾的是身為一名建築師,卻幾乎沒有住過自己親手設計的房子。聽上去果真如暴殄天物。梁思成是我國現代建築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林徽因亦是一名出色的建築師,他們一生中設計過許多建築,然而即使是令林徽因魂牽夢縈的北總布胡同三號,也並非他們自己的房子。唯一由她親手設計並落成的房子,是在昆明避難時期位於龍泉鎮的居所。
一路風塵仆仆,一家人逃到昆明。剛剛落腳,忽然鬆懈了一下,梁思成便病倒了。他年輕時曾出過車禍,脊椎向來不好,長途跋涉的辛勞,引發了扁桃體病毒。醫生來看了之後,切除了扁桃體,卻又引發了牙周炎,幾乎都不能喝水,醫生沒辦法,隻好拔掉了他的牙齒。半年時間內,他隻能臥床休息,不能受累。為了照顧丈夫,林徽因親力親為地接手了家裏所有事務,買菜,做飯,洗衣,她少女時期十指不沾陽春水,當了太太也始終備受嗬護,在戰亂年代,卻不得不操持起一家人的生活。
更令她愁眉不展的是他們從北平帶過來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一家人要吃、要用,還打算在昆明重新開營造學社,她心裏還有個小小願望,想要自己造一個家。錢從哪裏來呢?林徽因接下了雲南大學補習英語的工作,一周六節課,每次去上課,都要翻過四座山坡,薪水是四十元,不算少,可用錢的地方卻多。奉養母親,照顧孩子,還有生病的丈夫,一家五口人的重擔,現在是盡數落在林徽因的身上了。
還好,在林徽因的精心照顧下,梁思成的病很快有了起色,他開始接一些設計方麵的工作。隨著北平和上海的先後淪陷,一些有錢人逃到昆明避難,他們手上有錢,也打算好好住下來,於是請梁思成為他們設計宅院。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林徽因和梁思成經常工作到半夜,可報酬卻十分微薄,幸好,也算是有了收入。這個家,在經曆這麼多風雨之後,總算在昆明安定下來。
梁思成開始著手重開營造學社,為了得到基金會的幫助,他特意寫信給老友劉敦楨,請他來昆明一起工作。不久,他的學生莫宗江、陳明達等人也來到昆明,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營造學社重新啟動了。接著,不少故人舊交也跋山涉水來到昆明。終點一致,路途卻大相徑庭:有坐車來的,有徒步來的,甚至還有從越南繞過來的。聞一多便是和他的學生一道從湖南繞道貴州南下昆明,而金嶽霖孑然一身,取道香港,在河內乘火車至昆明。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也跟著曆史語言研究所輾轉到了此地。
一幫朋友又在遙遠的大後方春城昆明相聚了,大家對視了一下,發現彼此都是風塵仆仆麵如土色,臉上卻掛著劫後餘生的慶幸,不由都相視而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何況這群好友,相聚在千裏之外,其間歡喜,或許是生死都可以遑論了。心裏浮動著久違的溫暖和感動,林徽因坐在熟悉的朋友中,興高采烈,甚至詩意而不是幽默地苦中作樂:你們看,昆明的陽光看上去也有些像意大利呢!
隻要心裏有溫暖,人間處處未嚐不是天堂。伊始,一家人是租住在一戶黃姓人家的房子裏,不久林徽因打算遷居,自己造房子居住。這是因為昆明雖然沒有日軍來侵占,但飛機還是整天盤旋在上空,時不時落下幾顆炸彈,弄得人心惶惶。人們不勝其煩,紛紛向郊外轉移。在昆明東北約二十裏的地方,有一個僻靜的小鎮,名叫龍泉鎮。曆史語言研究所已搬到這裏,後來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也搬了過來,梁思成也帶著營造學社遷移到這裏。不久,西南聯大的教授們也來到龍泉鎮,一來是為了避禍,二來也是為了住下來。戰爭爆發後,昆明一時成為後方最熱鬧的城市,容納人數畢竟有限,已有許多教授在龍泉鎮蓋起了房子。
林徽因看見,心念一動,決定也蓋一所自己的房子。這個屬於他們的家來得艱辛無比。首先是因為物價上漲,原本就所剩不多的積蓄告罄不說,還欠下了不少債。梁思成很豁達,既然如此,那就省點兒人工錢自己動手嘛。最後,梁思成自己做木工、泥瓦匠,林徽因和孩子則負責運送和打下手。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這座三居室外加一個廚房的家,可算是在昆明建成了。這座房子,是他們親手設計並建造的唯一一座房子。他們細心地用石灰粉將房子刷白,房梁上的瓦是青灰色的,承著昆明明亮的日光,敞亮而透氣。小小的院落裏種著碧綠的尤加利樹,亭亭如蓋,看上去一切都是如此靜謐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