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永恒芬芳:萬古人間四月天(2)(1 / 2)

雖然昆明天氣比重慶好,但旅途奔波,林徽因一下飛機,便又病倒了。張奚若夫婦將她接到家中,細心看顧。她已很久沒有跟這麼多老朋友相聚過了。在老友的細心照料下,加上心情好轉,病弱的身體竟然一日日好起來。她在給費慰梅的信中寫道:

“我終於又來到了昆明!我來這裏是為三件事,至少有一樁總算徹底實現了。你知道,我是為了把病治好而來的。其次,是來看看這個天朗氣清、熏風和暢、遍地鮮花、五光十色的城市。最後並非最無關緊要的,是同我的老朋友們相聚,好好聊聊。前兩個目的還未實現,因為我的病情並未好轉,甚至比在重慶時更厲害了——一到昆明我就臥床不起。但最後一樁我享受到的遠遠超過我的預想。幾天來我所過的是真正舒暢而愉快的日子,是我獨自住李莊時所不敢奢望的。”

“我花了十一天的工夫才充分了解到,處於特殊境遇的朋友們在昆明是怎樣生活的……加深了我們久別後相互之間的了解。沒用多少時間,彼此之間的感情就重建起來,並加深了。我們用兩天時間交談了各人的生活狀況、情操和思想。也暢敘了各自對國家大事的看法,還談了各人家庭經濟,以及前後方個人和社會狀況。盡管談得漫無邊際,我們幾個人(張奚若、錢端升、老金和我)之間,也總有著一股相互信任和關切的暖流。更不用說,忽然能重聚的難忘的時刻,所給予我們每個人的喜悅和激奮。”

她感到慶幸,雖然那麼不容易,但上天還是給予她機會,能夠讓她從這場戰亂中存活下來,還能夠睜開眼睛,和朋友們一起歡笑和歌唱,即使每個人的臉上都增添了滄桑和歲月的痕跡。這相聚的一刻,她盼了多年,夢了多年,心心念念了多年,分離有多久,她的渴望就有多久。幸好,上蒼不曾辜負,如是,她縱使合上雙眼,也不會再有遺憾。

昆明的陽光,溫暖而柔和,它輕輕拂過林徽因的臉龐,流連過她的眉眼,輾轉過她消瘦的臉頰,持久地停留在她唇畔的微笑上。是的,即使經曆過那麼多的離別和痛苦,在歲月的河畔,她依舊從容微笑,仿佛三生石旁那朵開了千年的曼珠沙華。春雨洗過的太陽,光芒更加燦爛明媚;飛鳥掠過的鍾聲,聽上去更加寧靜和悠遠;而經過痛苦和眼淚滌蕩的生命,笑意亦更加耀眼和驚豔。此生雖遠,然而,那永恒的美麗,已經寫就。

告別·為曆史鑲嵌一顆溫柔

近鄉情怯。不曾經曆過遠離的人,或許永遠不會明白這個詞的含義。分明是回到暌違的故鄉,為何流露出深深的怯意,在黃花樹下,歸途的盡頭?為何不是歡喜的眼淚流滿了臉頰,縱容多年的思念,將自己變成一個孩子?隻有經曆過的人才深刻地懂得,那種久久回蕩在夢裏的故鄉,漸漸展現在眼前的心情,深愛,小心翼翼,珍之如掌心明珠,唯恐打碎的心情。可也害怕,惶恐時間的衝刷,已將一切都變得物非人非。重返北平是林徽因九年來的夢想,魂牽夢縈,心心念念,在多次的顛沛流離裏,也在穿山越嶺的風雪裏,在滔滔不絕的江水深處,也在心潮往返之間。然而等待她的,卻並不是昨日的故鄉。

她帶著一雙兒女,惶然得如同異鄉人。往昔,她攜兒帶女奔波流離,孩子們都還年幼,弟弟不過是五歲的稚子,今日,隔著重年再履故土,女兒已亭亭玉立,兒子亦已成少年。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流年暗自偷換,從前滿大街的太陽旗被遮天蔽日的青天白日旗替換,恍若一個時代的新生。

戰爭後,應該是一段持久的太平盛世。然而,敏銳的她並未在空氣中嗅到一絲新生的味道。她看見大街上一輛輛卡車和坦克呼嘯而過,閃著武器冰冷的光,沒有靈魂,也沒有心。她幾乎可以看見不曾完結的戰爭。

梁思成應約到清華任教,創建了清華大學建築係,並擔任係主任,他們的新家就在清華園內。不久後,梁思成再度赴美考察戰後美國建築。在美國,他接受了耶魯大學的邀請,在耶魯講學一年。為了理想,他不得不再次離開羸弱的妻子。送行的時候,林徽因淡淡一笑,她何曾不了解他,就像他了解她一樣,他的夢想也是她的。

北平的經濟狀況卻是如江河日下,短短幾個月內物價飛漲,大米從九百元漲到兩千六百元,清華園並未幸免於難。饑餓中的學生開始出售衣物等一切可以出售的東西,隻為了填飽肚子。然而長期的營養不良,還是令年輕的臉上出現浮腫、病態等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東西。林徽因心中不忍,然而她束手無策,因為就連老師也跟學生一樣在忍饑挨餓。他們剛從四川回來,戰亂的時候,他們當掉了手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因此現在也是身無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