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二十三章 梅山蠻(1 / 2)

“壯士,你怎麼想起來當兵啦?”

“我早想當兵了,天生一副好力氣,扛得起公牛,打得死野豬,有個外號叫‘蠻牛’的,這些年走街串巷販賣山貨非我所願,還是當兵是條出路.....大哥你們還要人嗎?我們峒民個打個都是響當當的勇士,寨裏還有相好的兄弟,要是收,我這就回去拉他們過來。”

“梅山蠻呀?”

新化、安化一帶,向為漢蠻雜居之地,自古稱“梅山蠻”。

相傳,這裏的居民乃盤古氏後裔。春秋戰國時稱“荊蠻”,漢稱“長沙蠻”,隋稱“莫徭”,唐代以後稱為“梅山蠻”。

這一帶多深山密林、幽穀深澗和山洞,幾乎與外界隔絕。“梅山蠻”長期居住山林,勇猛頑強。他們不害怕猛獸的凶狠,也不懼怕官府的殘暴。

北宋以前的曆代統治者都想用武力征服他們,但都沒能成功。北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後,派兵進攻梅山,俘斬峒民數千,激起峒民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領扶漢陽率領下,攻打北宋邊界。宋太宗令客省使翟守素調潭州兵鎮壓,俘斬峒民兩萬,仍未使“梅山蠻”屈服。

宋仁宗時開始改變對“梅山蠻”的政策,慶曆年間,潭州知州劉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撫峒民四百餘人。後有益陽知縣張頡向朝廷建議開拓經營梅山,取消不準峒民耕種與益陽接界之地的禁約。宋神宗時,湖南轉運副使範子奇奏請朝廷,對“梅山蠻”“宜臣屬而郡縣之”。主張對“梅山蠻”“使為士民,口授其田,略為貸助,使業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

宋神宗采納臣下的意見,決定對“梅山蠻“實行懷柔政策,派專使進山言和。

熙寧五年(1072年),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轉運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決梅山問題。他們又委托武岡縣尹郭祥正等,分別與梅山各峒首領磋商,終於取得大部分首領的默許。六年,梅山正式歸附北宋中央王朝。

北宋在梅山築二邑,上梅山築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築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這便是新化與安化兩地的來曆,地名一直沿用到後世。因為漢苗瑤等族雜居,民風向來彪悍,習武尚武,多有人從事護院押貨這等類似於雇傭兵的行當。

這倒是不錯的兵源,軍官暗喜。

“蠻牛,你拉一個功夫和你差不多的過來賞你一斤肉,你要是拉一棚人馬就讓你當棚目,一哨就讓你當哨長!”

還有這樣的好事?

“好來!我這就回去!”

許大力大喜,他將核桃車都留在了招兵點,一陣風就跑了。

因為周家在湘中名聲確實不錯,做生意向來童叟無欺,災年常有救濟鄉民之舉,還與各峒關係交好,並不因漢苗瑤不同族而有所歧視。

在安化新化一帶豎起招兵旗,很快就有許多漢民、峒民來投。兩三日間就有各峒扶、蘇、向、蘭、青、趙、卜、許、陳、鄒、劉、羅等姓峒民數百人應募。

過了幾日,來投軍的人越來越多,大多是山民與貧苦農家子,他們每日山裏打獵,土裏刨食,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兩銀子。

每個月二兩的餉,一石米的糧食補貼,還有每天三餐飽飯,已是想都想象不到的豐厚待遇了。而且一旦合格入伍,馬上就發給五兩銀子一石米的安家費,當真誘人。入選的壯丁拿著糧米一回家宣傳,安化一地立刻就有數千人要投軍。

這天,周武俊正在讓新兵排隊入營呢,後麵浩浩蕩蕩來了一隊峒民,他們推開前麵那些人,為首那人嚷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