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喊捉賊!”
劉永福直撇嘴,內心卻著實佩服不已。
蘇三娘在周曉峰府上,也就寥寥數人知道她的底細。作為親信,周曉峰也不瞞他,這不幾位娘娘前腳帶人剛走,後腳湘鄉縣不到一日就發生了失蹤案,沒有鬼才是怪事呢。
“莫非這就是少爺所說的厚黑之術?”
他剛出門不過片刻,又急忙忙回到房中。
“大帥,九江軍情急報!”
周曉峰接過劉永福遞過來的小竹筒,展開裏麵的紙條,不過四個字:“東風,大雪”。
再從書桌上找出一本黃曆,看了看日子,手指在桌麵上敲了幾下,心裏已經有了決定,轉頭吩咐道:
“永福,召集旅帥以上將領前來議事。”
.....
鹹豐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湘軍大營全軍誓師出兵,四麵齊出。
第一路,周曉峰親領湘軍,黎明領粵軍,江忠源、塔齊布為正副先鋒,總計近四萬兵勇,兩萬餘民夫北上武漢,救援武昌。
第二路,周義成率兵南下坐鎮漣水大營,他除了負責訓練新兵增援北方之外,還有許多二線兵馬將被派往湖南四境‘剿匪’,其中更有部分將士率先出發,動向不明。
而此時,回到了湘南一帶不數日的蘇三娘也在忙著接收新兵,大部分竟然都是太平軍舊部,餘下小部分除了粵勇和南洋老兵,還有一些投軍不久的讀書人。
“左手打右手,這戲還真不好演啊!”
蘇三娘想到周曉峰的安排,感覺造反簡直成了兒戲,自己人打自己人,隻是蒙外人。
“嘻嘻,姐姐,這哪裏是左手打右手,就是相公打娘子,哦,錯了,兩公婆打架嘛。”
“死丫頭,就你多嘴,找打!”
.....
湘軍出發時,武昌城已是搖搖欲墜,危在旦夕!
數百年來,武漢一直是內陸第一大城,武昌、漢陽、漢口並稱“武漢三鎮”。
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漢口從漢陽分出。正德元年,漢口被定為漕糧交兌口岸,後又詔準衡、永、荊、嶽及長沙等地的漕糧全在漢口*交兌,漢口由此而成為湖廣漕糧儲存、轉運的中心。
水運之便促使漢口商業及轉口貿易日益繁盛,萬曆時漢口鎮(商業中心)與景德鎮(瓷器)、佛山鎮(手工業)、朱仙鎮(版畫)便並稱四大名鎮。
當時漢口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輻輳,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和中國內河最大港口,有“貨到漢口活”一說,詩雲:“十裏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
九省通衢,享有“楚中第一繁盛處”美譽。
漢口不特為楚地咽喉,雲貴、四川、湖南、廣西、陝西、河南、江西之貨物,皆於此轉輸。
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
清代中期,橫跨亞歐大陸的“中俄茶葉之路”出現,源頭就在漢口,漢口茶葉出口額居全球第一,國內茶葉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的近九成,而由漢口輸出的茶葉則占國內茶葉出口總量的六成,漢口被譽為“茶葉港”,茶葉貿易之都。
漢陽、漢口隔漢江而望,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則在長江南岸,與漢口、漢陽隔長江相望。
此時,太平軍已經北上近月,占領武漢長江北岸一線已半月有奇,數十萬太平軍將將武漢三鎮僅存的武昌圍了個鐵桶般嚴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