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十(1 / 2)

又是一日早朝,太和殿前的太監賣力的揮舞著靜鞭,各位大臣安靜的排隊按照序列一次進入大殿。

此時距新年過去一月有餘,年前那陣忙碌早就過了,現下朝堂上差不多進入了正軌。朝堂上也沒有太大的事情,去年的那些起起落落和血雨腥風都被朝堂上侃侃而談的政治家們特意忘卻了。

約莫過了半個時辰,大事小事差不多都商討完畢。朝臣們以為皇帝待會兒就該散朝了。不過,朱元璋沒有遂了他們的意,而是命太監閱讀了一份大寧發來的奏報,這份奏報使得朝上一片寂靜。

重臣們還沒有立刻猜到皇帝的心意,不過朝上已然分成兩派,一派為武將主戰,支持出兵征討。另一派則是大抵是中低階文官,他們認為百姓們需要穩定,而且去歲多地幹旱,數個府縣歉收,若是再加上軍糧攤派就更苦了。且如今北元殘餘的力量不足一提,所以無需勞師動眾。隻有剩下的幾位閣臣還沒開尊口。對於眾人的爭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朱元璋看了一下了朝上的支持率心中了然,什麼也沒說,讓散朝了。不過,那幾位閣老就沒有那麼輕鬆了,最後還是讓朱元璋叫過去問策。

這一日下朝之後,京城裏的各色‘人員’都動了起來。一些急於表現的官員連忙私下互相聯係起來。還有一些武官們小心思動了不少,他們期望自己能被安排到出征的名單裏,就盼著到時候‘醉臥沙場’來個一舉成名。

倒是那幾個老國公府裏卻沒有一點兒動靜,他們在生死場上拚殺過,也在政治鬥爭中來去幾回安然無事,對這些事心裏如明鏡。朱元璋在想什麼,會做什麼,大體上也能覺出一二。所以說,還是閉門享清福的好,不該起的心思不要起哦。

不論是成年了分封出去的幾個王爺還是那些不大不小的將軍。沒有哪個不想領兵出征,誰都眼饞。至於成不成事還要靠著文官的兩張嘴皮子。恩,該巴結的要巴結,該活動的得活動。這些上躥下跳的京官心裏得意非凡,殊不知錦衣衛可不是吃素的。

高高在上的皇帝早就通過他的心腹錦衣衛洞悉了這一切。錦衣衛是皇帝的親衛,也是皇帝的眼睛,皇帝的爪牙如流水般無孔不入無處不在。浮出水麵的小魚小蝦挺多的,這幫子昏官整日裏不知道為百姓服務,盡整些沒用的。被臣子們譽為“文盲”的朱元璋卻不想理會他們。

再上朝,朝上的大臣們大多都站在主戰派一方,這回算是君臣一心。不過就誰來領兵出征,朝上又分裂為好幾派。有支持晉王的、也有投燕王一票的,還有些是推舉朝中大將的。所有人都理直氣壯,吵得不可開交。眼看什麼結果都沒有。索性有個小官說,要不讓問問被推舉的人什麼想法。朱元璋聽了一樂,挺好的主意。於是各位老爺白吵了一架,又要擱置些時日。

擱置的那些日子可不是白給的,文官們一致放下早前的矜持,選定他們心裏認可的武將。而武將們大多摩拳擦掌,大明朝已經好幾年沒有戰事了,這說不定就是最後的撈功的機會,到時候封妻蔭子,大好前程就在眼前了。

不管朝上的武將們怎麼蹦躂都沒用,因為朱元璋不打算讓朝中大員領兵出征。他不放心,也早已厭惡透了藍玉這些的武將,得了功勳不知感恩,整日飛揚跋扈的,好似朕欠了他的一樣。所以不想再在朝中看到另一個藍玉。朱元璋的心裏覺得還是自家人最靠譜,他的幾個兒子也都能征善戰。

晉王、燕王還是寧王呢?晉王有黑曆史,朱元璋將他的名字從心裏麵劃去,又覺得有些可惜。燕王能打仗,隻是他的權勢以固,朱元璋不怎麼中意。再說寧王,寧王在奏報上流露過些意思。寧王的母親楊妃近年得了些皇帝的寵愛,隻是他年紀太小不能服眾。朱元璋不想再試一次,雖然他曾經把機會給晉王和燕王過。就這樣這三個人的名字在朱元璋心裏兜兜轉轉,誰也沒勝過誰。

這幾日朝上的各位‘蘇秦’‘張儀’們口水戰不休不止。讓皇帝看了場好戲。好戲看是看了,可事情還沒有解決啊。

左右為難的朱元璋再次招來內閣成員商議。最終內閣大半支持燕王朱棣,朱元璋點頭同意。

這次按理說朱元璋肯定要先去懷疑一下燕王是不是籠絡了內閣,這麼反常為哪般?原因很簡單,朱棣上了道折子請求皇帝讓寧王領兵。他既沒有自薦也沒有明顯表示支持他那邊勢力的將領。很大度的賣弟弟一個好處。好一招以退為進。這一招玩好了叫運籌帷幄,用不好也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倘若朱元璋聽了他的話,讓寧王來也沒有關係。隻要等寧王敗了他就可以替弟弟贖過,要是寧王勝了他也沒有損失。而晉王和寧王兩位不用想肯定是推薦的自己。真是的,不知道兄友弟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