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混跡在東漢末年 第七章 荀氏八龍(1 / 3)

陽翟,夏禹之都也。

禹受封夏伯,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在陽翟,故陽翟又稱夏都,是最早的華夏文明中心之一。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得以立國的韓景侯將國都遷往陽翟,直至韓國為秦所滅。始皇帝統一天下後推行郡縣製,陽翟為潁川郡之治所。漢承秦製,陽翟亦為潁川治所,是潁川郡乃至整個豫州的經濟中心。

潁川郡為是天下有名的大郡,地位僅次於洛陽所在的河南尹和長安所在的京兆尹,名氣猶在光武皇帝出身的南都南陽郡之上。其繁華程度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是潁川是士族望門聚集之地,其中尤以被稱為潁川四長鍾、荀、陳、韓四家最為顯赫,天下士子,到有一小半出自四家門下。

自西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為了從民間選拔人才,先後兩次下詔地方官員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稱之為舉孝廉,並作為漢朝之後數百年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許多舉孝廉出身的小戶人家上升為大族,並借助自己的權柄和影響舉薦同族眾人,便逐漸形成世代做官的所謂衣冠望族或有名望的姓族,成為了漢王朝統治的柱石。雖說二次黨錮之禍後,名門望族受其牽連勢力大損,但一時仍無法撼動這些世族的百年根基。

而荀家正是世家中清譽最高的一家。

荀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七個兒子被封於古郇國,春秋時被晉國武公所滅,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自戰國以來荀氏家族興盛、人才輩出,儒家文化集大成者的荀子正是出自荀氏。到了東漢中期,荀子的第十一世孫荀淑品行高潔、博學多識,少有“神君”之稱,與同朝同潁川郡人的鍾皓、韓韶、陳寔等皆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為潁川四長,為天下人所讚譽。其子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詵、荀爽、荀肅、荀旉八人更是以孝廉才名見長,被世人成為荀氏八龍,名動天下,門生故吏多如過江之鯽。

隻是盛極必衰,荀淑及其七子先後過世後,偌大的荀家也隻剩下荀爽一人支撐。再加上黨錮之禍對士族的打擊極大,荀爽為了避禍下令在朝為官的子侄皆辭官歸家,如以一來荀家雖然家業依舊,可聲勢已經大不如從前了,否則這次出行也不會輕車簡行的到為趙瀚所趁。

自司馬徽辭別後荀爽在車中也是有些氣悶,便坐在馬車架前與趙瀚做伴並行。

陽翟即是故地,自然有很多的典故傳說,趙瀚又是從後世來的,對這一切都是新鮮無比,一路上都是問東問西,漸漸也扯上了國事時政之類的討論。趙瀚來到這個時代後也是心情壓抑至極,平素裏能說得上話的都沒有,難得有一個這個時代頂尖的智者與之相談,倒也不再顧忌許多,時不時還大放厥詞,拿出後世一番見底說予荀爽聽。

荀爽對這個年輕人本就心存好感,交談下覺得趙瀚雖然語言中頗不成章法,但有時說出的一句話卻是他聞所未聞,初聽覺得荒謬無比,可細細一想又似有深意。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著,一來二往便也混熟,到成了忘年之交。荀爽更是早就將老友司馬徽叮囑他遠離趙瀚的吩咐拋在腦後了。

陽翟並非太遠,車馬慢行也不過一日半的日程,第三日後即已進了陽翟城。

作為天下有名的大城之一,陽翟自然也是極為繁華之地,隻是趙瀚已經見識過洛陽的氣象萬千,再看陽翟便也不再放在眼裏了。唯獨沒有讓他失望的就是荀府果然名不虛傳,到底是百年大族,無論是規模還是底蘊,都讓趙瀚大開眼界。

荀家自荀爽的父親荀淑一代開始發跡,成為潁川大戶,後生八子皆是成器之才,故而荀府幾經擴建分為了八房,占地極廣,一躍成為了陽翟城內最大的望族。八房唇齒相依互為依仗,遵照祖訓一直未曾分家,無論是衣食住行皆是一體日用膳,而荀氏八龍中僅存的荀爽便成為了荀家不容置喙的族長。

八房至荀淑一代繁衍至今,已有五代二百餘人,每日即便是簡單的用膳也必須以擊銅為號召集族人前來,以鼎為容器才夠數百人食用。當真是鍾鳴鼎食之家,讓趙瀚這個後世來的土包子大開眼界。

隻是家大業大規矩自然也多,即便是趙瀚這個客人也不能例外。比如每到吃飯時別看黑壓壓的數百人,可幾乎每個人都是默默的吃著自己的,趙瀚幾次恬著臉想找幾個人搭訕,都是被對方白眼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