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轉戰歐洲 第一百零七節 對峙局麵(1 / 2)

如果說此時的整個歐洲大陸的目光都關注在哪兒的話,毫無疑問便是最近幾個月在歐洲戰場打的熱火朝天的國際戰爭,交戰雙方便是法國與歐洲各封建君主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整個歐洲都是法國的敵人。

當然,這場戰爭也可以被稱之為法奧戰爭,因為此時的反法同盟已經幾乎名存實亡。綜觀整個歐洲大陸,能與法國交戰而還未曾戰敗或者停戰的隻剩下了老牌軍事強國奧地利和扮演土豪角色的英吉利了。然而在實際上情況下,在歐洲戰場還在繼續不計代價的和法軍玩命火並的國家隻剩下了奧地利一國而已。似乎這場代表法國革命的戰爭已經在慢慢轉變成奧地利和法蘭西的民族之戰。

兩國傾盡國力進行戰爭自然不足為奇,就拿法國來說,革命後帶來的共和製政體能否延續並加以鞏固便是這場生死戰爭的結果決定的,其重要性甚至就如同後世中國的抗美援朝一般。

而奧地利方麵,延續了幾百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分崩離析,奧地利帝國如果還想要重新奪回在德意誌地區的霸主威信就必須要擊敗剛剛在歐洲崛起的異類國家法蘭西。以至於奧地利帝國調兵遣將,瘋狂的將全國一大半部隊送上了戰場,如此龐大的戰爭規模幾乎耗盡了奧地利帝國的近一半國庫。要不是英國人在背後用英鎊支持奧地利,恐怕奧地利帝國的經濟早就撐不住了。

然而就在奧地利一門心思全國支持奧軍作戰,奧軍的總兵力占有極度優勢的情況下。無論是北方德意誌戰場還是南方意大利戰場的局勢都不容樂觀,甚至戰場的局麵已經一步步惡化到了奧地利帝國無法掌控的地步。

很顯然,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戰況卻與奧地利帝國的期望相去甚遠,從一定程度上來看簡直就是一敗塗地。

在德意誌戰場上,布裏昂統帥的萊茵軍團與查理大公率領的十五萬奧軍精銳激戰了兩個多月。法軍不但攻占了符騰堡和海爾維第這兩處德意誌諸侯國,更加承受了巨大的兵力劣勢,硬是將查理大公的部隊打得不到六萬人,節節敗退。之後萊茵法軍又大舉渡過萊茵河,一鼓作氣將戰線延伸到了奧地利帝國最後的屏障巴伐利亞王國。

此時此刻,整個奧地利宮廷乃至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每天都會因為法軍的不斷推進而膽戰心驚。要知道,一旦巴伐利亞王國淪陷,法軍十萬大軍很快便會傾巢而至。萊茵軍團兵臨都城的時候,奧地利還能剩下多少軍隊來抵抗法軍?恐怕到時候,不但奧地利皇帝被迫要狼狽的逃離維.也納,就連北方的普魯士、東麵的俄羅斯都會落井下石。

布裏昂的萊茵軍團在北線戰場連戰連勝,而拿破侖的意大利軍團在南方戰場也給奧地利帝國帶來了極其巨大的威脅。隨著意大利軍團的不斷深入,攻城略地,奧法兩軍交戰的著眼點很快變轉移到了米蘭城的爭奪上。趁著維爾姆澤元帥率領的八萬奧地利援軍尚未趕到,拿破侖調動全軍對米蘭地區駐守的近六萬奧地利部隊發動進攻。

5月15日,意大利法軍以極小的損失殲敵近兩萬人大敗奧軍,並進駐米蘭。在奧地利殘部中,除了巴林洛赫將軍率領兩萬餘人突出重圍逃往曼圖亞要塞之外,原意大利戰場最高指揮官博利厄等高級軍官以及上萬名奧軍全部被俘。此戰之後,拿破侖名震歐洲,奧地利部隊更加是聞風喪膽。而米蘭戰役之後,拿破侖的下一個目標自然便鎖定在了曼圖亞要塞上。

曼圖亞要塞前麵就已經講過,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要不然查理大公怎麼會迫不得已派遣巴林洛赫將軍率領四萬大軍前去救援?巴伐利亞王國的得失關係到奧地利本土的安全,而曼圖亞要塞的得失則直接關係到奧地利帝國對意大利地區的掌控權。

任何一個國家除非迫不得已,恐怕都不願意在自己的本土作戰。而意大利雖說不能算作奧地利本土,但好歹也是奧地利的地盤,況且意大利乃是歐洲最為富庶之地,也是奧地利帝國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放棄意大利無異於自斷手足,弗朗西斯二世是絕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的,因此曼圖亞要塞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5月25日,就在法國意大利軍團在米蘭休整的同時,老元帥維爾姆澤率領的八萬奧地利精銳部隊已經趕到了曼圖亞要塞並與巴林洛赫將軍會師,總兵力達到了十萬餘人。與拿破侖所率領的四萬餘人相對比,奧軍此時確實是占盡優勢,但奧軍上下出於對拿破侖的恐懼,以至於在巴林洛赫將軍的勸說下維爾姆澤元帥沒有貿然出擊,而是據守曼圖亞與法軍形成了難以打破的對峙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