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認為眼睛是心靈之窗。奇妙的是,美國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統計也得出“眼睛顏色與性格有關”的結論。他們認為:黑色眼睛的人一般意誌堅韌、頑強、刻苦耐勞和富有熱情。灰眼睛的人意誌堅強,處事果斷。淺褐色眼睛的人性格孤僻,行為利己,僅能勝任單調的工作。淺藍色眼睛的人多愁善感,情緒波動較大。綠色眼睛的人多穩重、果斷、忍耐,而且嚴謹、仁善,適合做領導方麵的工作。
性格與遺傳的關係則是有目共睹的。父親性格開朗,兒子往往也豁達大度。母親性格恬靜,女兒也常常溫文爾雅。科學家發現,許多同卵雙生子不僅智力極為接近,性格行為也往往如出一轍。不僅如此,父母的性格變態,也能遺傳給下一代。醫學史上曾有記載,有一個躁狂性女精神病患者產了14個孩子,其中有10個患有精神病。
性格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已愈來愈為醫學家所重視。有人經過大量的病例分析,將幾種常見疾病患者的相應性格表現歸納如下:高血壓一好高騖遠,憤怒被壓抑;心髒病一忙碌、好爭、急躁、善於把握環境;偏頭疼一死板、好爭、妒忌,追求盡善盡美;潰瘍病一雄心勃勃,有魄力,故易被壓抑,感情易受挫折;結腸炎一抑鬱,矛盾,吝嗇。如此等等。
此外,性格還與年齡有關。俗話說:“80老翁賽頑童”。人到老年,性格往往為之一變。變得小氣、自私、嚕蘇、易怒,不講理,爭吃喝,無故哭鬧。南京周必大的《二老堂詩話》曾轉引過一篇“老人十拗”倒也十分有趣:“不記近事記遠事;不能近視能遠視;哭無淚笑有淚;夜不睡日睡;不肯坐多好行;不肯食軟要食硬;兒子不惜惜孫子;大事不問碎事絮;少飲酒來多飲茶;暖不出寒出”。
母愛與性格也有重要關係。研究人員選擇了兩組嬰兒,第一組出生後由自己的母親撫養,第二組出生後在慈善機構內長大。最初幾個月兩組嬰兒在行為上沒有顯示多少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二者的差別日益明顯起來。第二組嬰兒,在情緒上總是鬱鬱寡歡,動作反應遲鈍,而且與第一組相比,對疾病更加敏感,且易夭折。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慈善機構營養條件、衛生條件太差嗎?都不是。惟一的差別在於慈善機構的嬰兒自幼沒能享受到天然的母愛。他們不像母親撫養的孩子那樣,可以得到親吻、擁抱、嘀嘀咕咕地“交談”和自由活動。開始時,他們也像普通嬰兒一樣,流露出種種需求和情緒。可是沒人理會他們。久而久之,這種需求和情緒就日益淡漠,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木然,性格上表現出明顯的缺陷。這些兒童,大部分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性格孤僻,內向冷漠。還有一部分則相反,像是“餓”了很久一樣,不論見到什麼人,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情感“饑渴”,竭力要得到別人的關注。還有一些心理學家研究了不同國家的母親,發現不同的母愛表達方式與孩子性格也有關係。如美國的母親喜歡逗弄孩子,日本母親則更喜歡孩子安靜、順從。所以,相比之下,美國兒童活躍,愛說話,獨立性更強;日本兒童比較安靜,對父母的依戀性更強些。
更有趣的是,性格還與腸子的長短有關。眾所周知,在哺乳動物中,以吃草為生的總顯得溫順善良,而以肉食為生的野獸則凶猛殘暴。這種因食性不同所伴隨著性格上的差異,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他們對這兩種類型的哺乳動物進行解剖和研究,結果驚奇地發現,食草動物的腸子比食肉獸的腸子長好幾倍。例如山羊的身長是1.2米,腸子長26.4米,腸子是身長的22倍。而號稱百獸之王的老虎,身長是1.3米,腸子長5.4米,腸子是它身長的4倍。兔子身長是0.4米,腸子長8米,腸子是它身長的20倍。狼的身長為1.2米,腸子長4.2米,腸子是它身長的3.5倍。日本大阪大學片瀨學派的科學家們,從哺乳動物的食性以及腸子的長度與身長的比例來衡量脾氣的特征,取得了意外的收獲。
片瀨學派對素食為主的亞洲人和肉食為主的西方人的身長與腸子作了測量,驚奇地發現:日本男女平均身高是1.6米,腸子為8米,腸子是身長的5倍。而美國人平均身高為1.8米,腸子長5.4米,腸子是身高的3倍。東方人的溫順和西方人的激情,竟同哺乳動物食性以及腸子的長度與身高的比例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