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夜色,晨剛沿著通往三水山的偏僻小路,到了半山腰裏的一座土地廟裏。
三水山,這座山之所以叫三水山,是因為山兩邊的山溝裏各有一條山澗小溪,再加上在山中間的一條大溝裏也有一條小溪,三條小河彙聚到山下,形成了山腳下的那條三水河。
河水雖然隻在雨季泛濫,但在幹旱季節也是流水不斷,清澈甘甜。
三水山雖不高,海拔也隻有600多米,但相對於周圍一圈低矮的丘陵,還是最高的。
山上鬆柏茂密,怪石嶙峋,沒有人家,也沒有田地。
原先在靠近山腳下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煤礦,但煤已采盡,人也撤離了,隻留下一座廢棄破爛的煤場。但聽人說,這座山裏邊都已經給掏空了,全成了洞,很多洞口就掩映在樹林之中,一般人也沒敢進去的,時間長了,有很多野獸活動在此。
三水山的山頂是平的,當地人叫崮,所以此山也叫三水崮。
崮頭周邊全是懸崖峭壁,無從攀爬,隻有從山腳下沿著山中間小溪旁邊的小路,才可以直達崮頂,這也是上山唯一的一條小路。就地取材,人們用周圍的石塊鋪就了石階在路上,雖不寬,但上山下山,沿著石階小路還是比較容易的。
在山崮頂的中間有一眼清泉,名叫三水泉,泉水甘甜,無論多麼幹旱,都湧水不斷,就在三水觀的旁邊,也是這座山的靈性所在。
而泉邊的三水觀,就是這山上唯一的一所建築,原先隻有兩間破敗的房子,也不知建於何年,何人所建。
自從七年前飛道長來到了這裏,居住下來以後,他便四處化緣,加上博城本來就很富有,在當地政府的支持與有錢人的捐贈下,現在三水觀已經擴建到十幾間房屋,全是黑磚黑瓦,古樸莊嚴,高大的紅磚院牆把所有的房屋都圍了起來,也算很有氣勢了。
院子裏鬆柏林立,蔚然壯觀。
每到節假日或者周末,城裏的人無處可去,很多人就喜歡來此遊玩,這其中也有很多善男信女來此燒香許願,絡繹不絕,也隨手不是一些物資。但在平時,這裏卻很少有人上來,就顯得很是安靜。
晨剛自從來到這座城市後,就知道了這所三水觀,當時他來這,是在遊人多的時候,來撿拾一些遊人扔掉的瓶瓶罐罐,但從就不在城裏乞討,一來二去,也就認識了觀裏唯一的管理者——飛道長。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遊人不大講究衛生,隨處亂扔垃圾,晨剛正好廢物利用,也間接地給整座山整個觀清理了垃圾,因此飛道長也很喜歡他來撿拾,同時觀裏有什麼廢棄不用的東西,道長也交由晨剛去收拾,賣了以後換錢。
晨剛也不是小氣的人,賣廢物所得的錢財,時不時地就給飛道長買些飯菜什麼的,所以二人一來二去,漸漸也就很熟悉了。
時間一長,兩個人閑著的時候,說說話,飛道長也傳授一些道教的基本道義與技藝與晨剛,晨剛因此也就喊他為自己的師父。
在這個過程中,但飛道長有一個要求,就是從不允許晨剛住在觀裏,白天可以隨意在觀裏四處走動,當然除了院子一角那座獨立的,常年緊鎖的小房間外,但晚上隻讓他住在山腰間的那座土地廟裏。
土地廟就一間房子,也是經過了飛道長的修繕,裏邊就供奉著土地老爺一尊佛像。
晨剛最開始來到博城的時候,四處遊擊,隨地而臥,後來發現了那段下水道後,就一直住在那,但自從飛道長讓他住進土地廟後,他就很少去下水道,一般也不會再別的地方住宿了。
深秋一到,一早一晚天氣漸次轉涼,這次晨剛下山就是去拿被褥的,沒成想遇到了那具死屍。
土地廟就建在通往三水觀石階小路的旁邊,所以每個上山下山的人,晨剛都能看見或者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