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李密卻沒有任何欣喜的表情,他反而悲哀的看了楊玄感一眼,以他之見,楊玄感棄上策取下策,必會遭到滅亡。
果然不出李密所料,在楊玄感剛剛率大軍圍困洛陽不久後,楊廣下令撤軍,調頭鎮壓楊玄感的叛亂,楊玄感的好日子也到了頭。
楊廣對楊玄感的叛亂十分重視,因為他已經撼動了隋朝的根基。楊廣不得不放棄對高句麗的攻打,放棄幾年的努力。也幸虧楊廣的果決,立刻兵分兩路圍攻東都洛陽,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楊玄感發覺不妙,隻得選擇撤退,放棄東都這塊寶地。他現在才選擇了李密所提過的中策——西入長安。
可惜,在李密看來,楊玄感選擇這步棋,已經晚了。當時李密建議的是,趁朝廷沒有準備,率先拿下長安。現在楊廣已經返回,必會阻止楊玄感西進。宇文述與屈突通、來護兒、衛文升的軍隊,也會死死地追擊楊玄感,不會放過他的。
果然,當楊玄感進至弘農時,弘農太守設計,將他纏在了此地,阻斷大軍西進。楊玄感果然中計,停止西進,打算先攻打弘農。
李密憂心忡忡地看著不可救藥的楊玄感,提出最後一次忠告。他說道:“公今詐眾西入,事宜在速,況乃追兵將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據關,退無所守,大眾一散,何以自全?”
楊玄感再次選擇了昏招,沒有聽信李密的勸諫,依舊停留在此三日,而後才向西繼續前進。可惜最佳的時機已然錯過,大軍行至晙鄉,追兵遂及,楊玄感落敗,自殺身亡。
至於李密,作為楊玄感的好友和軍師,他自然是罪大惡極。不過此人十分聰慧,在押送的途中,居然神不知鬼不覺的,逃跑了。
楊玄感謀反之事如同曇花一現,還沒稱帝就死了。這事對於李淵一家來說,也有了一定的影響。隋煬帝被迫撤退鎮壓楊玄感的叛亂的時候,下旨詔李淵為弘化留守兼知關右諸軍事,而另一個不好的消息是,由於長孫無垢的舅舅高士廉與參與楊玄感謀反一事的兵部侍郎斛思政交好。故而被隋煬帝所記恨。於是高士廉無辜受到了牽連,被貶官外放。
長孫無垢聽說了這一消息後,一時心情鬱悶。先是婆婆病逝,現在舅舅又要外放。生離死別的種種滋味,她在短短兩三個月,嚐了個遍。李世民也陷在喪母之痛中,看妻子受雙重打擊,又看父親李淵仿佛一夜之間老了十歲,他不得不止住悲痛,安撫妻子,接過父親的擔子,擔負起整個李家。
李淵在行軍途中,悲傷不能理事,都是李世民在分配指揮,順利完成了任務。眼見兒子一下子長大,李淵想起竇清薇再也看不到了,心中不免又加了幾分悲痛。
他想起妻子臨終前的話,兄弟鬩牆,這種事情李淵不是沒見過。最近的就是隋煬帝楊廣,和他哥哥楊勇的例子。不過楊勇和楊廣,兄弟關係本來就不親密。而自己四個兒子,從小一起長大,感情甚好。李淵堅信,這種事情,不會在李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