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李淵的臉色“刷”的一下就變了,他和突厥對抗多年,沒想到現在居然要對突厥俯首稱臣。李淵斷然拒絕道:“我身為漢人,絕不向突厥低頭。”
劉文靜道:“高皇帝劉邦斬蛇起義,推翻暴秦,一統天下,甚至連霸王項羽都被他打敗。這樣一個英雄,卻對匈奴稱臣。此後漢朝采用和親政策,直到武帝時才擊退匈奴。如今我們正像劉邦那時一樣,敵強我弱,隻能暫時隱忍。等到唐公奪取了天下,國富民強之時,再戰不遲。”
李淵陷入了沉思,劉文靜說的他全都理解,但是心中依舊不痛快。他歎了口氣道:“古人雲:‘屈於一人之下,伸於萬人之上。’我李淵隱忍了一輩子,也不是沒有屈服過。隻是,突厥殺害我漢人,罪惡滔天,不可原諒。”
“我理解唐公愛民之心,等將來定會兵法突厥,討回公道。”劉文靜說道,“唐公,事不宜遲,切勿優柔寡斷,得快點和突厥取得聯係啊。”
“也罷。”李淵為了自己的報複,也為了家人,終於決定放棄自己的尊嚴,和突厥聯盟。
於是李淵提筆,給突厥始畢可汗寫信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自去自來,豈非天所為也。我知天意,故不遣追。汝知天意,亦須同我。當今隋國喪亂,蒼生困窮,若不救濟,終為上天所責。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和通,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
李淵給始畢可汗指了兩條路,一是讓始畢可汗也參與到起義之中,將來征伐所得,皆送給可汗,並且向先帝那樣,和突厥和親。若可汗不願襄助,隻有不攻打太原後方,也可得到好處。
李淵寫畢,親自密封信封,並在信封上署雲某啟。李淵心想,既然已經卑躬屈膝的乞求突厥了,他便不會在這種無傷大雅的地方,計較太多。
劉文靜看後,笑道:“唐公果然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劉某敬服。”
李淵沒有理會劉文靜的奉承之語,他轉頭看向窗外,“隻希望始畢可汗,能夠滿意這些條件。”
李淵開出的條件不可謂是不豐厚,言語之中又十分謙遜,始畢可汗閱之大喜,對左右道:“我知唐公非常人也,果作異常之事。”
突厥臣子問道:“唐公信中所言何事?”
“唐公要造反,他終於要出手了。”始畢可汗說道,“隋主前在雁門,人馬甚眾,我輩攻之,竟不敢出。太原兵到,我等畏之若神,皆走還也。天將以太原與唐公,必當平定天下。”
屬下們也道:“不如從之,以求寶物。”
始畢可汗想了想,也很想答應李淵,走他給出的第一條路。但他思慮再三,還是有所顧及,“唐公欲迎隋主,共我和好,此語不好,我不能從。隋主為人,我所知悉,若迎來也,即忌唐公,於我舊怨,決相誅伐。唐公以此喚我,我不能去。唐公自作天子,我則從行,覓大勳賞,不避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