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聯合突厥(2 / 2)

始畢可汗是希望李淵能夠自己稱帝,光明正大的反抗隋朝。看似為李淵著想,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希望李淵向突厥稱臣,成為突厥人的附庸。

始畢可汗當日就按此意思給李淵回信,不出七日,李淵收到了信件。李世民、劉文靜看到後,十分欣喜。李世民道:“父親自立為帝,豈不更好?”

可是李淵更為謹慎,他並不想反隋,畢竟他和李密那些人不同,他是隋朝臣子,拿著隋朝俸祿,若是公然和隋朝對抗,會背負亂臣賊子的罵名。李淵想的是廢皇帝而立代王楊侑,楊侑年少,李淵很容易掌控他,而自己名義上不是皇帝,實際上和皇帝無兩樣。

李淵回李世民道:“非有天命,此胡寧豈如此,但孤為人臣,須盡節。主憂臣辱,當未立功,欲舉義兵,欲戴王室,大名自署,長惡無君,可謂階亂之人,非複尊隋之事。本慮兵行以後,突厥南侵,屈節連和,以安居者。不謂今日所報,更相要逼,乍可絕好蕃夷,無有從其所勸。”

裴寂、劉文靜聽李淵此言,方要再勸,還沒開口,李淵揮手阻止了他們。李淵心裏明白他們想說什麼,義正言辭的對他們二人道:“公等並是隋臣,方來共事,以此勸孤,臣節安在?”

臣節?李世民心想你早就想反了,何來臣節?劉文靜也早就看出李淵的心思,默默不語。

裴寂不知內情,開口勸道:“儻使伊、呂得盡誠於桀、紂,即不為湯、武之臣。寂等改以事君,不敢拘於小節。且今士眾已集,所乏者馬。蕃人未是,急須胡馬,待之如渴。若更遲留,恐其有悔。”

李淵回道:“事不師古,鮮能克成。諸賢宜更三思,以謀其次。”

眾人勸李淵直接稱帝沒有成功,李世民和裴寂都有些悶悶不樂,而這一次,劉文靜則是站在李淵這邊的。劉文靜私下對李世民道:“令尊所慮非虛,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我猜唐公是想廢皇帝,另立楊氏其他皇子。”

“名不正則言不順,難道我們李家攻打天下,最後全為他人做嫁衣嗎?”李世民反問道。

“二公子勿惱,唐公想學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到時掌權者,還是你們李家。”

“曹操未稱帝,直到曹丕才稱帝。司馬懿未稱帝,後世子孫稱帝。”李世民鬱悶道,“父親這樣做,想要經曆幾代人,才能完成大業?”

“二公子稍安勿躁,將來情形,還未可知。”劉文靜看李世民過於著急,和他父親、謹慎堅忍的性格截然相反,萬幸他們父子目標一致,才能互補互助。

這邊李淵和李世民他們還在糾結稱不稱帝之事,此時突然有一個好消息傳來,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紹終於來到了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