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三年,九月,李淵命劉弘基、殷開山率領六萬將士,西進扶風,南渡渭水。令次子李世民帶領十三萬兵馬,紮營於阿城。而李淵的女兒李秀寧,此時也帶著招募的一萬多精兵,向長安方向趕來。
九月二十七日,駐紮在永豐倉的李建成也奉命,帶領自己的軍隊直驅長安。而這一日,長安周邊的延安郡、雕陰郡、上郡的守城將領,紛紛主動棄城投降。李淵不費一兵一卒,便收複了這些郡縣。
十月,李淵率領義軍抵達灞上,停於大興城春明門之西北,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殷開山等也到達指定位置,李淵的義軍如今已達到了二十萬人。
此時,長安已被李淵的義軍團團包圍,李淵騎著馬兒看向以前威嚴的皇城,仿佛透過厚重的城牆,看到城內雙闕連甍,碧樹銀台的美景。他官場沉浮多年,從這裏來了又走了,來來回回的不知多少次。還記得大業元年,他因拒絕修建運河,被貶官離開了長安。那年李淵在灞橋透過那藹藹彤雲望向長安,曾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再度回來。
後來,他回來過,又離開過。起起伏伏,一生漂泊。最終,李淵以一種強硬的姿態,再次來到了長安。這一次,李淵不再是那個可以被隨時趕走的官員,他要成為這座城池的主人!
長安城內,隋煬帝讓代王楊侑留守,楊侑不過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他聽聞李淵的義軍兵臨城下,一時驚慌不已。
李淵派使者至城下,表明自己是尊隋夾輔之意,是來輔佐代王登基的。楊侑年輕,不知是計,甚至想開城門投降。
還好在代王楊侑身邊,還有衛文升、陰世師等人,紛紛進言勸阻了他。衛文升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可惜他已經七十多歲了,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威猛,但一顆忠心讓他選擇寧可戰死,絕不投降。
而陰世師曾在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後,誅殺李淵親屬,被李家上下記恨。如今麵對李淵幾十萬大軍,他如何不怕,如何敢降?
李淵在城下等待著回複,可惜城內遲遲沒有回信。十月二十七日,李淵下令,開始攻城。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僅僅過去了十多天,李淵的義軍就已攻破城樓,拿下了長安。
代王眼看長安城破,躲進了東宮,然而衛文升、陰世師等人皆被殺,代王身邊隻有姚思廉了。李世民興奮地看著長安的大門在他麵前打開,輕輕一夾馬肚,揚鞭衝進了長安城門。
從此,這座古老的城池,就是他們李家的天下!
“肇仁兄。”李世民打馬從城門過來,一眼就看見了劉文靜。
劉文靜回頭,站在馬下拱手致禮,“敦煌公。”
李世民愣了愣,以往劉文靜隻稱呼他為“二公子”,今日卻變得如此有禮而又生疏。他下馬道:“肇仁兄,不必多禮。”
“禮不可廢。”劉文靜見四下無人,笑道,“如今大將軍已拿下長安,登基為帝指日可待。將來,二公子便是皇子,甚至是太子,將來的帝王。”
李世民光顧著高興,不光是他,像是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也開心地忘了稱帝之事。李世民笑道:“肇仁兄何出此言,父親還未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