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貞觀盛世(大結局)(1 / 2)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轉眼間到了貞觀九年。距離武德九年的那場玄武門之變,仿佛已經過去了很久很久。未經曆過的人從不提及,經曆過的人選擇遺忘。唯有兩人,腦海中時常會浮現起當日之變,一遍遍回放著李建成和李元吉慘死的情景。在他們的心中,恐怕一輩子都過不去那道坎。

而這兩人,一人是李淵,一人是李世民。

李淵自從搬離太極殿,住進大安宮後,就再也沒和自己的次子見過麵了。李淵當日說的很清楚,若李世民兄弟相殘,便與他斷絕父子關係,生死不複相見。如今,他當真是孤家寡人,竇氏所出的子嗣,他一個都沒有留住。

玄武門之變那日,李建成、李元吉皆死於非命,他們的兒子也被秦王的府兵所誅殺,李元吉的妻子楊氏因獻藥有功,被李世民饒過一命,納入房中。那一日,平日裏熱鬧繁華的長安街仿佛變成了陰森恐怖的鬼街,家家戶戶緊關門窗,隻能聽見街上傳來陣陣馬蹄之聲,以及廝殺哭喊之音……

一夕之間,大唐換了天下。李世民將李淵禁足於太極殿內,拿著皇帝才能所有的傳國玉璽和李淵的印信,向天下發號施令。七月,下旨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九月,詔傳位於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大赦天下,次年改元貞觀。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終於拉開了序幕。

李世民當上皇帝後,一直謹記自己曾向父親保證過的話,吸取隋亡之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李世民的行政風格和隋煬帝迥然不同,登基之後勵精圖治,整飭吏治。他選賢任能,唯才是舉,不避親仇,不僅任用了曾經秦王府的心腹愛將,也重用了曾是太子一黨的魏徵、王珪、韋挺等人。

而李世民克己納諫,虛懷若穀,並鼓勵眾臣多多諫言。其中,以魏徵為首的文官們,最為積極主動,最敢犯顏直諫,而李世民不但沒有龍顏大怒,反而是逢諫必納。此種良好的君臣關係和政治氣氛,為將來的貞觀盛世打下了基礎。

此外,李世民在隋朝官職的基礎上,延用了三省六部製,特設政事堂;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製。從平民選官的科舉製度,也在唐朝發揚光大。

然而這些,對李淵而言,已經不重要了。他獨居深宮,不問世事,當上了無權無勢的太上皇。外界怎樣,天下怎樣,他隻能從內侍的口中聽到三言兩語。而這些內侍,大多已經年老,如同李淵一樣,隻是在這座宮殿中虛度餘生而已。大安宮雖不至於年久失修,但因為無人認真打掃,這裏花草雜生,仿佛被世人遺忘一般,任其自生自滅。李淵偶爾會出來在庭院的大樹下乘涼歇息,他總是回想起當年長安府邸中的兩棵樹,他和妻子竇清薇帶著一群孩子在樹下納涼。然而現在,隻剩他一人了。

老內侍們並不懼怕李淵,退下權力的外套,李淵和這些老人並無分別,他們甚至會陪太上皇聊天解悶,如同陪伴自己的親人朋友。李淵想起自己少年時承襲唐國公,青年時封官拜將,征戰沙場,壯年時開疆辟土,建立大唐。可現在老了,還是和這些平凡甚至低賤的內侍一樣,一起閑坐庭院中,聊起前朝的往事……

偶爾,裴寂會在李世民允許後前來探望太上皇,和李淵說說朝堂上的事。偶爾,李世民也會一人走來,但他從不入內,隻是遠遠站在門口,沉默地凝望著殿內點點燈火。

從貞觀八年開始,李淵的身體便時好時壞,這一日,偌大的大安宮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那人風塵仆仆的從外麵趕來,拿著李世民的手令,前來問候太上皇。

那人進入太上皇的寢宮,看見李淵閉目躺在床上,臉色發白,整個人都清瘦了許多,一時心中感傷不已,喃喃道了一聲,“父親……”

聽見有人喊自己“父親”,李淵的眼球動了一下,他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這個稱呼了。李淵緩緩睜開眼,麵露期待地睜開眼睛看向來者,原來是自己的女婿柴紹。

“你……怎麼來了?”李淵很奇怪,聽聞柴紹一直在外征戰,沒想到他突然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