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楓的畫在倫敦創下單幅拍賣四十二萬英鎊的紀錄(約六百三十萬人民幣),在曇城掀起一陣颶風。從機場下來,迎接他的不是妻子和家人,而是各大電台、報紙和娛樂頻道的記者們。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圍堵和轟炸之後,無聰總算擠到葉曉楓麵前,說有個重要節目等著采訪他。中午,用過便飯之後,葉曉楓被簇擁到錄製現場,和無聰、譚秋農一起坐在攝像機麵前,開始三人的座談會。
《非常藝術家》的欄目主持人請三人麵向鏡頭,分別談談葉曉楓走向成功之路的整個經過。無聰概述了他當年是如何在藝術村發現葉曉楓,如何扶持並給他提供機會的事情。無聰沒忘記添油加醋地美化自己起初的“賠本買賣”以及愛國主義的熱情。
“我想電視機前的朋友們更關心的是這次拍賣會。我們曇城人在替藝術家感到高興的同時,也覺得這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幅當代藝術作品在歐洲拍到四十多萬英鎊(強調是英鎊而不是歐元),在曇城青年畫家中還是第一次,葉曉楓隻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不斷刷新拍賣紀錄,這其中有沒有不同尋常的竅門?”主持人問。
“首先,我們要肯定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速度事實上已經超過了歐美國家。”譚秋農說,“1979年9月,星星美展、無名畫展、上海十二人畫展拉開了當代藝術的序幕,到了1985年,當代藝術在中國就被不斷推向高潮,特別是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不管是從藝術家隊伍還是從規模上看,都是空前強大的。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當代藝術消沉過一段時期,不過等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當代藝術又在中國重新繁榮起來,這中間還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當代畫家。中國藝術家的隊伍隻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歐美所有當代藝術流派的路,而這個隊伍在近幾年,還在不斷以幾何形式增長,因而葉曉楓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是經過時間沉澱,可以預料到的事情,絕不會有什麼所謂的竅門存在。”
“我來補充幾句。”無聰插話說,“其實主持人你今天提的這個問題很好,葉曉楓能在國內外頻頻刷新拍賣紀錄,從另一方麵看,也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體現。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設立經濟特區,收回香港、澳門,舉辦亞運會和成功申辦奧運會來看,我們國家不管從物質還是精神文明建設上看,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民素質的增強,購買能力的增強都讓中國新貴富豪們把更多的目光轉移到藝術品市場上。這些高智商,高品位的國人已經不再滿足於把目光放在國外,而是最終轉向國內。他們通過互聯網平台和各類信息看到,也深深地體會到,中國藝術家有能力創造出和西方當代藝術相抗衡甚至更傑出的作品,而西方人購買中國人的畫,也證明了中國藝術家越來越受到國際評論界的關注。葉曉楓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幸運的,這其中有他自身努力的原因,有當代藝術先驅們不斷奮鬥努力的原因,也離不開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一係列進步,因而我們在歐洲取得的成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您的話很讓我激動,又讓我從側麵了解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打斷一下,剛才我又收到一條網友發來的短信,說這次葉曉楓在歐洲參加展覽的拍賣紀錄,有值得懷疑的水分,您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主持人用手點擊連接筆記本的鼠標,用狡黠的口吻問無聰說。
“我很能理解網友提出的質疑。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會引起正反兩方麵的爭論,有利也有弊,不能一味讚揚或貶低,有爭議才有進步。我們得承認,某些不良現象是難以避免的,因而我不敢說國內拍賣紀錄一定沒有水分存在,而類似的水分在各行各業都有可能出現。不過,我們千萬別忘了這次拍賣是在歐洲舉辦的,拍賣紀錄和英鎊都是可以看到的,我們隨時歡迎大家前來監督!”
“能提供一下關於那位藏家的信息嗎?”主持人追問說。
“我們通常是不會提供關於藏家事情的,這涉及隱私權,除非藏家本人同意。不過這位藏家願意公開自己的身份,他是英國人,中文名字叫白凡,多年前就開始收購中國藝術家的畫,具體情況業內有資料可查。”無聰說。
“下麵讓我們把話題交給藝術家葉曉楓,對於這次拍賣的成績,您曾經有過預測,想到自己的作品會在歐洲取得成功嗎?葉老師,請您就此事談一談您的看法,我相信這也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迫切想要知道的。”主持人把話筒遞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