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魚卵,你會發現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

沙灘上常常可看見散落的狗魚、鰩魚及魟魚的魚卵空殼。在我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那是美人魚的手袋。

從外觀上來看,狗魚(dog-fish)剛產下的魚卵與那些不透明的、近乎全黑且有褶皺的海岸魚的魚卵有很大差別,它的表麵光滑閃亮,呈略微的綠黃色。如果將其舉到燈光下,可看到卵白裹著卵黃,就像一團不透明物正穿過透亮的卵鞘。這種四四方方的卵殼每個角都有一根卷須,卷須大約有一米長,從根部到端部逐漸變細。狗魚魚卵孵化大約需要7—10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它們沒有得到保護,即使不是全部,也會有大部分被衝到海岸邊,隨後死亡。雌魚繞著一些水生植物遊來遊去,將卵的卷須纏繞在植物的莖上,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悲劇的發生。

鰩魚魚卵及魟魚魚卵的結構與狗魚魚卵相似,隻是前兩者並沒有長長的卷須,而是長有四個尖銳的小鉤。這些小鉤可使魚卵短時間內抓牢水底苔蘚狀的海草,並且很快,生長的海草就會將卵鞘覆蓋,使其不至於被海潮四處衝散。

狗魚和魟魚魚卵的構成與鳥蛋相似,但並沒有白堊色的外殼。

鯊魚、狗魚、鰩魚以及魟魚骨架皆由軟骨或似軟骨組織構成,屬於魚類的同一個大類——軟骨魚類。其中很多魚的幼體分娩方式和陸生動物幼體分娩類似,但產卵時,這些魚的特性和之前描述過的卵生魚是一樣的。

硬骨魚,如鮭魚、斜齒鯿魚和歐鰈,它們的魚卵與軟骨魚截然不同。這類魚卵呈球狀,薄薄的卵膜裹著一顆大卵黃,在很多地方都可見到。比重大於水的沉於水底,小於水的則浮於水麵。比重大於水的魚卵當中,有些不相互粘附,也不依附於任何物體,如鮭魚卵;有些魚卵剛產下時具有粘性,則相互粘附,或依附於暗礁、石頭、貝殼或水草上,如鱸魚卵和斜齒鯿魚卵。除鮭魚族以外,所有的淡水魚,大部分海岸魚以及一些深海魚,所產的卵比重都大於水,帶有粘性。如斜齒鯿魚卵吸附於水下植物根莖上,鱸魚卵產於水生植物的根莖或葉上,相互粘附,形成長長的閃亮緞帶。

我們再談一談比重小於水的魚卵。這些魚卵自由地漂浮在水麵上,一般隻能在海麵見到。我們食用的全部海魚的魚卵,幾乎都屬此類。

漂浮魚卵一般很小,最大的歐鰈魚卵,直徑約為0.2厘米,最小的孫鰈魚卵,直徑不足0.1厘米。其他魚卵,如鰨魚卵、鱈魚卵及多寶魚卵,大小都居這兩者之間。

如上文所說,我們食用的海魚大多孵化自漂浮類魚卵,但鯡魚卻是一大特例。鯡魚卵比重大於水,常吸附於海底的石頭上,但在流入波羅的海的河流入海口處,我們發現鯡魚卵也吸附在淡水植物上。

在胚胎發育前,這些漂浮魚卵近乎完全透明,即使一杯海水中有大量的比目魚卵,也難以察覺。這是一種保護性。這樣,魚卵漂浮於海麵上時,不易被天敵發現。

漂浮魚卵的比重剛好低於海水比重。如圖所示,這些魚卵相互挨著,被置於攝影專用的水缸裏。我正聚焦時,一隻水蚤跳到一枚魚卵上,這一小小的甲殼動物(圖中為放大八倍狀態)的重量頓時使魚卵四處分散開來。

所有魚卵均可歸於以上所述的類型之中。

產完卵後,大部分魚類就不再負責,它們不看管魚卵,也不照料幼體。但有些魚卻對魚卵和幼體非常上心,不過一般是雄魚才有這樣的表現,雌魚則不聞不問。

有些魚類的雄魚能建築比較完整的產卵巢,尤其是十刺魚,它們產卵巢堪稱完美。蝦虎魚的產卵巢則為另一種極端,它們隻是用口在扇貝殼下清理出一個淺坑,在其中產卵。雖說它沒精心建造產卵巢,但卻是一個相當細心的魚爸爸,它在扇貝殼下不斷用魚鰭扇動著水流,以使魚卵獲得更多的氧氣。隻有這樣,魚卵才能免於窒息。

如要了解雄魚是如何履行魚爸爸的職責的,那就一定不能忽略三刺魚(three-spined stickleback)的繁殖行為。一年中的大半時間內,雄性三刺魚和雌性體色差不多,底色是銀色,表麵呈橄欖綠和灰色。但四月份左右,為吸引雌魚,雄三刺魚體色開始變亮,一開始隻是腹部微微發紅,但隨著築巢時間的臨近,它的側麵、腹部,甚至是魚嘴裏,都逐漸變得緋紅,後背呈現出一種綠藍色,眼睛也如同亮麗的翡翠般。開始築巢時,它先是在水底清理出一個淺坑,然後在淺坑周圍鋪好銜來的樹皮、草莖等一些可用之物,這些材料或來自於水生植物,或拾自於水底。它在這堆雜亂的植物材料中穿來穿去,用分泌的體液將它們粘織在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