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究竟是什麼促使色素細胞收縮和放鬆?實驗證明,光是促使細胞收縮的刺激物,在黑暗中,受光刺激而收縮的細胞又會放鬆下來,但是光並不直接作用於這些色素細胞,而是通過魚眼這一中介發生作用的。為進行演示,我用一塊漆布將一個魚缸隔成兩個小室,在漆布上弄出一個洞,足夠一條小梭子魚穿行。一個小隔室漆成白色,另一個被蓋住,非常暗。我將梭子魚的頭部放在暗室這邊,魚身和魚尾放在有光亮的一邊。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兩個小時,在此期間一直往魚缸裏注水。兩個小時後,你會發現,由於梭子魚的魚眼一直處於暗室,色素細胞仍是放鬆狀態,所以,魚身仍是暗色。
接下來將魚頭和魚身調轉,這時頭部在光亮處。由於魚眼捕捉到光亮,刺激了暗色色素細胞收縮,三分鍾後整條魚就變成了蒼白色。
驚恐和情緒變化也能使暗色的色素細胞產生類似的收縮,所以,魚受驚時也會變成灰白色。在第一章中討論魚的情緒時已對這點進行過相關說明。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丁鯛(tench)。這種魚身上的色彩可作為棲息在幽深的開闊水域中(如海洋和深池)魚類的典型例子:側麵為發亮的橄欖綠色,背部為暗色,腹部為白色。如在自然界中見到丁鯛,就會發現它和鯪魚一樣,陰暗度統一,腹部為暗色,背部變亮,從而全身都和側麵陰暗度一樣。
然而,我們對於魚類,例如丁鯛,反射光線的程度這一問題還沒有一個清楚認識。為說明這一點,我將一條丁鯛放入一個全玻璃製作的水槽中,然後將水槽沉入到水池裏,我在水麵以下一米的地方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該魚陰暗度統一為暗色。然後我將裝有丁鯛的水槽抬高到離水麵15厘米以內的地方,這時魚的黑色背部幾乎都變成白色了。
在水裏陰暗度一致的魚隻有在背景也是一致的情況下,才能得以隱藏。因此,許多生活在岩石、蘆葦、雜草和其他植物中的魚,除有黑色背部和亮色腹部外,還有特殊的斑紋來幫助隱蔽。
魚類的斑紋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斑點式,能夠使魚在岩石間不易被察覺;一種為條紋式,使其能在植物中隱藏自身。我們就以泥鰍為例,來講解有石頭狀斑紋的魚。下麵是三張在不同光線條件下拍攝的泥鰍照片。最上麵一張中,泥鰍停留在石頭上,正前方有光。我費了一番周折才使得泥鰍停留在這個讓它感覺不自然的地方,這樣,我才拍到了它暗色的背部、白色的腹部,以及在這些色彩組合上部的特殊石青色斑紋。拍攝結束後,它遊開,並躲了起來,如中間插圖所示。但是,即便如此,它也沒能隱蔽自己,我在前燈打光的情況下又拍了一張照,魚的暗色背部和白色腹部還是使其被暴露。因此,單單石青色斑紋還不足以使其得到隱蔽。最下麵的圖是在隻有最上方燈的打光下拍攝的,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對於陰暗度統一的魚來說,斑紋對於隱蔽非常有效。
鱸魚的例子則說明了蘆葦狀斑紋的重要性。除了暗色背部和白色腹部以外,它還有五條或更多交叉的條紋。當處於自然環境下時,暗色背部和白色腹部陰暗度會變得一致。這種統一的陰暗度與身旁的蘆葦並不和諧,從而使得魚兒看起來會很顯眼,但是蘆葦狀斑紋打破了這種統一,鱸魚因此可以很好地與蘆葦融合在一起。
水能夠產生模糊物體的效果,當鱸魚在水下6∽10米處時,條狀斑紋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是在魚身上,倒像是蘆葦的一部分。所以,觀察者的眼睛沒有注意到水中的魚,而是被遠處的蘆葦吸引,鱸魚也借此免於被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