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仔細觀察過跳躍中的鮭魚。通常,它們像弓箭一樣筆直地射出水麵,輕快轉身後,再躍入水中,在入水的瞬間,魚頭輕快地劃開水麵,就像一名專業的跳水運動員。偶爾,它們會在空中劃出一個完整的圓圈,甩掉身上的水花。

秋天,鮭魚與褐鱒一樣,成群地遊往產卵的河床。通常它們溯河洄遊的水域很淺,甚至淺得無法完全沒過它們的背鰭。不管它們何時離開大海到達淡水中,產卵期通常為10月和12月。整個產卵過程要持續好幾天。首先,雌魚靠著河床,扇動尾鰭,在沙礫中清理出一個坑,然後在裏麵產下一部分魚卵。雄魚跟在雌魚後,使魚卵受精。之後,雌魚繼續往前遊,同時把受精卵掩埋在沙礫下。產卵結束之後,雌魚和雄魚都消耗了大量的體力,並且因長時間沒有進食,變得很虛弱,然後慢慢地順流遊到深水區去,在第二年的早春時節再回到海裏。

一段時間後,幼鮭孵化出來,但仍帶卵黃囊。五六周之後,卵黃囊脫落。

和鱒魚一樣,卵黃囊脫落後幼鮭魚,稱為魚秧。到了秋天,這些鮭魚魚秧的體長已達到六七厘米,被稱為“一齡鮭”。

在大多數鮭魚棲息的河流淺水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幼鮭魚、幼鱒魚以及幼海鱒。但是它們不喜群居,一條幼魚如果對另一條幼魚的存在很反感,就會啃咬它的魚尾或其他部位。

當這些幼魚的體長達到六七厘米時,體色會變得鮮豔奪目,此時它們是絕佳的審美對象。每條幼魚體背都呈深橄欖綠色,體側的顏色也呈橄欖綠,但是顏色稍淺,腹部則為白色並閃閃發光。在體背的深橄欖綠中還規律地點綴著豎紋,而體側的淺橄欖綠中則布滿了橢圓橫斑。除了這些斑斕的體色,整個魚身還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呈現出金色或是銀色的光澤,並且體側的黑色或深紅色斑紋也會閃閃發光。

盡管這一時期的三種幼魚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進行大致區分。

幼鮭魚的頭比褐鱒幼魚的頭短,並且鮭魚的身上有9到10個指痕狀的條紋,脂鰭為深藍灰色。

海鱒幼魚與幼鮭魚指痕紋的數量相同,但是它的脂鰭末端為橙色。

而褐鱒幼魚身上通常隻有6到7個指痕紋,脂鰭則為 紅色。

此外,幼鮭魚和褐鱒幼魚在捕食方式上也存在細微的差異。幼鮭魚通常捕食石塊底下的食物;而褐鱒幼魚則以水流中的食物為食。

讓我們再回到幼鮭魚。在它孵化出來的第一個夏末,體長已達到六七厘米。整個冬天,它會一直待在石塊下,不進食,處於休眠狀態。初春時,體色加深,體型變得瘦長。但是河水變暖後,幼鮭魚又會恢複到以前活躍、積極的狀態。它們沿著每條小溪逆流而上,然後聚集在鮭魚棲息的河流淺水中。到第二個夏天,它們的體重會增加一倍。但是冬天一來,它們又會躲避到石塊下。

到第三個春天,也就是幼鮭的魚齡剛滿兩年,它們會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外形上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體背帶點深藍色,體側已經變成銀白色。現在的幼鮭魚已經披上了一件“入海前的夾克”,它們已經是“二齡鮭”。

體色變成了銀白色,是因為它們的魚鱗上布滿了反光的骨針,這一點我們在之前的章節已經提到過。

如果把一條“二齡鮭”的魚鱗取下來,魚鱗上的斑紋清晰可見,它由“二齡鮭”表皮中特殊的色素細胞排列而成。

4、5月時,“二齡鮭”會順流遊入海中,然後消失在其中。

在淡水中觀察入海前的幼鮭魚,相對比較容易。但當它成為“二齡鮭”入海之後,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過去的50年裏,鮭魚的生活一直是科學家們和垂釣者們共同關注的對象。早期,人們通過捕捉做好標記的魚樣來了解它們在海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