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拍到一張魚的姿勢、動作或是處於某一生長階段時的照片,我們常得花兩三個白天加大半個晚上密切留意。
我哥哥陪我在假期裏拍了好幾天照,若非他的幫助,可能很多插圖照根本拍不到。
為了拍到一張魚的姿勢、動作或是處於某一生長階段時的照片,我們常得花兩三個白天加大半個晚上密切留意。持續一段時間後,我們舒服地休息了一天,要麼拍拍岩石區潮水潭間的海洋生物,要麼像基爾頓兄弟那樣嚐試拍攝鳥類的陽光圖片,因為拍這類照片不需要什麼專門設備。我就拿了1/4幹版尺寸規格的反射式照相機,12塊遮光板,然後行走於暗礁間,找尋有趣的目標。
將所有東西都緊捆是明智之舉,要不然,因為手空不出來,人可能會在長有雜草的礫石上滑倒,那樣你就得去池底找相機和底刀盒了。
進行這種攝影遊覽的方式有兩種。可以一直遊走,到處拍攝不同的事物。在完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拍攝,要多長時間拍一次,才能將它們拚湊起來,用以講解特定一種動物的生活狀況呢?答案會讓你大為驚訝。也可以選擇另一種更為有趣的方式,即專注於某一種特定的生命形式,比如說海膽(sea-urchin)。
海膽到處可見,但是比起伊林港舊防浪堤來說,數量要更多、顏色要更漂亮、或是體型還要更大的海膽(學名:Echinus esculentus),我倒是從未見過。此處的海水通常很清澈,風平浪靜時,在水下十英尺觀看海膽極其容易,這種時候,它們一般隻在水麵以下30-60厘米。
動物學家將海膽分成星魚(star-fishes)、蛇尾海星(brittle stars)、海參(sea-cucumbers),這看似有些奇怪,但是如果近距離觀察,會發現它們的結構非常相似。
大部分人比較熟悉星魚(學名:Asterias rubens),它有五條腕臂,每條腕臂下側的溝裏有很多半透明狀結構,這叫做管足。每條管足都可伸縮,末端在一個吸盤內。憑借這些管足,星魚既能攀附岩礁,又能四處移動。如果想將水中的一條星魚從岩礁上扯下來,得花很大的力氣,可能很多管足會被扯斷。
就海膽而言,自然條件使得它的五條腕臂向上折彎,在頂部相接觸。因此,扁平的星魚變成圓狀的海膽,前部的五條腕臂的下側轉到了後部的外側,海膽的管足沿著這個圓頂狀棘皮動物的底部到頂部的五根徑骨排列。
依靠管足,海膽可以吸附在岩礁、石頭和海草上,也可爬行。爬行時,管足伸長,用吸盤吸附著岩礁,然後再收縮,就可將自身拉到吸附點。
管足隻有在伸長的情況下才可看到,但海膽外殼上的大量脊椎卻一直都很明顯。每個脊椎都有一個杯狀的底部,對外殼上的一個突出物產生作用力,因此脊椎的行動範圍很大。這些脊椎主要起保護作用,但同時也是管足的附屬,海膽爬行或是四處移動時,依靠這些脊椎穩定自身。但如果情況緊急匆忙,海膽可以隻借助脊椎在水底平地上快速移動,無需使用管足。海膽的嘴在身體下側中部,很容易看到裏麵有五顆鋒利的切牙。管足還具備將食物帶進嘴裏這一項 功能。
我們沿著防浪堤爬行時,正逢低潮。大量的、橙子般大小的幹燥海膽吸附在高處的混凝土磚上。這張拍攝到這種位置的照片顯示,在沒有海水浮力的情況下,管足是如何伸至最長,以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的。我們在水下僅幾英寸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極好的魚樣,它吸附在附近暗礁上,我哥哥脫下外套並舉起來,擋住了來自上方天空的光線,我懸在暗礁邊緣上,等著水流平緩,在兩個浪頭拍打過來的時間間隙,拍下了這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