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牡蠣可排出約3百萬的蠣苗,想象一下一個大養殖場裏所排出的蠣苗數,多麼壯觀啊!
如果在48小時內,蠣苗能找到一個可附著的適宜棲息地,它最終會把這地方裝飾得像市長的宴會場所般華麗。但是如果它被強潮或狂風暴雨卷入海裏,並超過48小時,則會死亡。
現在我們來對一個農場裏的牡蠣的生命狀況進行研究。首先,養殖場已清理掉所有的海草,砂岩堆(hassack)也盡量清除掉。砂岩堆指的是圍繞著成群筒狀蠕蟲的泥石瓦礫堆。現在,幹淨的養殖場上放著大量的已漂白的牡蠣殼(oyster shells),嚴格說來,應稱為牡蠣屑(cultch)。
成熟的牡蠣於六七月排卵,然後排出的蠣苗棲息在牡蠣殼上。對於牡蠣養殖人來說,這段時間最具危險性。如果天氣晴朗溫暖,水溫保持68華氏度左右,蠣苗會馬上沉到牡蠣床上,但如果寒冷有風,它會被帶到幾英裏之外,並且死亡。
蠣苗進入附著期後,將它帶往一個適宜性棲息地的麵盤使命結束,於是麵盤消失。當蠣苗剛從牡蠣殼出來時,它的直徑不足0.03厘米,但它很快開始生長。如果在產卵開始的三天後用放大鏡觀察牡蠣殼,會發現小牡蠣就像小閃光點。
牡蠣能成熟並不是運氣使然,因為自此以後,它們的生活方式會受到嚴格管理。每年十月,人們得將它們從牡蠣床撈取上來,運送到沼澤地的深坑裏寄養,使它們免受寒冷和暴風雪的襲擊。次年三月,再將它們放回到養殖場,在此之前,已將養殖場徹底清洗。
第一年十月,人們將鋪起來的幹淨牡蠣殼用來做采苗器(spat shells),然後將這些裝滿小牡蠣的殼投放至深坑。
第二年春季,將這些采苗器放回牡蠣床,秋季時,將它們用作孵化窩(bundles of brood)。第三年,將孵化窩從深坑裏拿出時,將牡蠣從附著的大殼上取下,用蠣刀(culltack)將它們一一分開,然後再將這些牡蠣個體轉入到養殖場,此刻,這些牡蠣個體進入到養殖場,秋天時如同“半波”(half ware)一樣上升。第四年三月時仍還是“半波”,十月時成了一個“全波”,第五年,將這些“全波”從深坑拿出,放回養殖場,秋天時會上升,此刻已是牡蠣,可投放入市。
但無論怎麼做,牡蠣養殖人還是可能隨時遭受到災禍,損失掉所有的收成。
我們已經看到,蠣苗可能死亡,或者根本未被置於養殖場;即使放在養殖場,幾天的冷天氣就可能凍死很多蠣苗;其次,移動的沙石可能會使這些小貝類窒息;最後,海洋內有很多生物像人類一樣貪婪地吞食這一美味。鰩魚、魟魚、鱈魚和章魚都以牡蠣為食,但牡蠣最大的敵害是海星(five finger)。這種星魚可長得非常大,大海星的腕尖距離可達40—43厘米,有時,一大群這樣的殘暴生物密密麻麻地擠滿養殖場,一個晚上就可將養殖場的蠣苗吃得一幹 二淨。
星魚用多種方式從殼裏攝食牡蠣。有時,它直接捉住牡蠣,用腕將其包住,將胃袋從口中吐出,吞掉被捕食者。牡蠣很快會覺得惡心,張開雙殼,這時海星抓住機會吸吮掉肉,將殼棄之。有時,星魚會在牡蠣上拱起來,用管足抓牢兩張殼,用一種穩定拉力迫使其張開。
人類與星魚之間是一種持久戰,一旦將它們打撈上來,都扔進一個桶子裏,或是船上其他的容器內,然後帶上岸。在岸上將它們收集成堆,當肥料賣掉。如果隻是將星魚弄殘,然後扔回海裏,它不一定會死,因為這種生物的生命力非常頑強,被損壞的部分可以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