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我回到了寧武府(1 / 2)

冬季的第一場雪過後,康凡和梅香回到了寧武軍營的家。這個軍營已經按照康凡的設計圖紙改造完畢,雖然改動工程不大,隻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局部改造,但擁有了現代化的水、電、暖供應係統以及排汙係統,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教室、營房、操場、靶場、通信中心、武器庫、後勤庫、馬坊、醫院、食堂、鍋爐房、浴室等一應俱全,成為了一所具備多種功能的綜合型軍事基地,康凡取大清強盛之意將其稱作清盛營。

騎兵團的2千名官兵進駐這裏後,係統化的培訓工作隨即展開。康凡計劃先讓騎兵團的那2百名軍官接受深造,然後由他們擔任教官,對各自所屬官兵進行訓練,好使自己脫身。康凡將自己編製的那些軍事教程委托俞好翻印成當代的繁體字,給每名軍官發了一套,由康凡親自講授。由於這些軍官文化素質較高,軍事技能又突出,而且跟隨康凡也已有些時日了,再經過這樣全麵、係統的深造,個個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最終考核,令康凡相當的欣慰。隨後,又將這些軍官們分成四個科: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和勤務科,分專業進行對口培訓。其中,勤務科是一個涉獵多種專業的綜合技能培訓單元,科裏又細分為情報、狙擊、偵察、通訊、工程、後勤等專業班,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科。尤其情報班是最受康凡重視的,這些官兵將構成未來自己準備籌建的情報機構的基底,因此康凡對情報班成員的選拔要比其他班組嚴格的多,規定的合格條件也近乎苛刻,訓練內容、時間最多也最為艱苦。

多諾萬訂購的首批3百支德造毛瑟M1896自動手槍到貨後,康凡給騎兵團的軍官們每人配備了一把,使他們成為當代第一支將這種昂貴的自動手槍做為製式武器的軍隊,令省內其他地區駐軍豔羨不已。這種自動手槍顯著提高了騎兵團的近戰火力,正好與遠射程的莫辛-納幹騎槍形成遠近搭配,加上馬克沁重機槍和馬刀,幾乎是完美無缺了。

康凡在清盛營的宅院重新裝修後,原來睡覺的火炕就被拆去,換成了一張寬大的木床。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甚至馬廄、狗窩等都是煥然一新了。現在,他和梅香之間隔著的那層窗戶紙已被捅破,煎熬彼此的兄妹生活該結束了。梅香投入了極大精力來收拾這個家,她對這個家的重視程度讓康凡感動不已,每每總是自覺地幫著做這做那,兩人雖然忙個不停,倒也是樂此不疲。康凡現在的主要精力放在騎兵團的正規化建設上,多數時間都是在清盛營中與官兵們共同度過的,這讓梅香很放心。梅香每天都要乘馬車去縣城醫院上班,一天要往返4趟,一日三餐都是自己親自掌勺,不讓康凡參乎。康凡不忍心看她忙碌,後來中午的那餐飯就自己主動去完成了。再說,清盛營食堂的夥食質量和味道都很不錯,康凡總是打來現成的熱飯充數。時間一長,梅香也就習慣了。

隨著寧武府各項事業的穩步發展,鍾漢強的財政工作變得極其繁重,早就有些吃不消了,梅香就成了他的救星。這樣,梅香就和鍾漢強一起接管了寧武府的財政工作,醫院那邊的工作就成了次要工作了。好在由同學們擔當醫院的管理層,倒是不用擔心。康凡把那些武器設計圖紙交給了科研中心的學生們,叮囑他們抓緊進行工作準備,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投入批量生產。學生們都很振奮,個個摩拳擦掌,領命而去。

科研中心其實就是原來的金屬機械加工廠,這個廠在全部采用了由學生們設計、國外廠家製造的新式設備後就擁有了齊全而完善的科研硬件條件,能夠對冶金、機械、化工、醫藥、電氣、光學等工業領域的材料、工藝、技術和設備等進行係統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將用來發展寧武府的工業,將肯定要促使寧武府的工業科技獨步全球。對學生們來講,這些在當代人的眼中看似極其新奇、實用的東西其實隻是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中再普通不過的玩意兒了,但當代人會認為這是創新,而學生們卻認為自己隻是在複習,而複習並不費力。

康凡坐鎮縣衙,和俞好共同主持轄區的各項工作。現在,寧武府內先期建成投產的一部分工業企業已經開始創造利潤。藥廠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等幾種常用抗生素相繼研製成功,陸續開始批量生產,其它常用中、西藥品也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新奇的藥品目前的市場需求量還不是很大,這是因為當代人還不是很了解的緣故,大部分知情者都是在寧武醫院治療過才體會到了藥品的高效的。但康凡並不擔心,當代民眾對這些藥品的大量需求隻是個時間問題,耐心等待就行了。

再就是食品和調味品,研製生產的油、鹽、醬、醋、糖、味精、罐頭、餅幹等已經開始投放太原、京城和天津市場,目前銷量還不錯。而諸如牙膏、牙刷、梳子、香皂、洗衣粉、洗發液、火柴、打火機、衛生紙、鉛筆、文具、書寫紙、保溫瓶、手電筒、電池等日用百貨的市場需求量急劇增大,已經廣為當代民眾所接受,是目前寧武府工業的主要利潤增長點。

煤礦、煤化工和建材等企業投產後,隨著產業能力的不斷提升,造成了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具有近代學識或技能的學生和技工的需求更為迫切,而本地常住人口稀少,無法滿足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那些對工人文化水平要求較低的工作崗位還可以較容易找到合格工人,但對一些如機器操作工、設備維修工、管理人員、技術員等等的工作崗位就需要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員來擔當了。好在當代的清朝,經過30多年的洋務運動和出國留學風潮後,這樣的人才已不在少數。寧武府轟轟烈烈的工業建設吸引著全國各地渴望美好生活的民眾,最吸引他們的不是這裏給付的優厚的報酬而是這裏現代理念的用工製度、人性化的管理和公平的福利待遇。因此,短時間裏,大量工人、農民、學生、手工業者、商人、知識分子等湧入轄區,而且隨著消息的廣泛傳播,人數還在不斷增加,滿足了各行各業的需求。這樣,寧武醫院每天的病人接診量雖在急劇增加,但醫學專業人才也相應增多,最讓梅香感到頭疼的缺少人才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盡管醫院已錄用了很多人,但也難以全部接納不斷前來應聘的數量眾多的醫生、藥師和護士等。這些人才很寶貴,梅香舍不得撒手,在征求了康凡的意見後,還是想盡辦法全部留用,分批在醫院中進行實習,為日後建立更多的醫院或為軍隊提供軍醫做好人才儲備。與此同時,隨著外來人員的大量增加,寧武醫院也在不斷的擴建中,一座雄偉的3層樓房已經拔地而起。下一步就該研製生產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器械來提升醫院的實力了,但這得等到寧武府的機械製造業興起後才能實現,目前還得繼續使用那些帶來的醫療設備和器械,盡管梅香很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