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支特遣部隊從馬薩瓦基地出發了。他們的任務是穿越隔在埃及與埃國之間的蘇丹國國境,直擊埃及境內聯軍的總指揮部,摧毀聯軍的指揮係統,擾亂聯軍的統一部署和行動,為埃及國內民族武裝部隊的後續作戰行動創造有利態勢。這支特遣部隊由駐馬薩瓦基地的陸軍新5軍501師年輕的團長林奇上校指揮,林奇上校精通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與通用這三種語言的埃及和蘇丹人沒有語言障礙,而特遣部隊也就被大家稱為“林奇特遣隊”。林奇特遣隊總人數1800多人,共裝備“虎-丁”型戰車40輛、“豹-丁”型戰車120輛,全副裝甲機械化裝備。由於國防軍航空兵已經統治了埃國、蘇丹以及埃及南部地區的天空,龜縮於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聯軍空軍飛機無法對上述地區實施空中偵察,所以,林奇特遣隊達成戰術突然性的可能性極大。而途中一旦與敵軍在地麵遭遇,特遣隊就將發揮自身的裝甲和機械化優勢強行衝破敵軍的阻截,不得戀戰。與此同時,駐馬薩瓦基地的國防軍航空兵戰機則四處出擊,對沿途所有能看到的聯軍目標進行攻擊,此舉的目的是一方麵為特遣隊提供空中偵察、通訊中繼或是空中保護以及提供及時的空中補給;另一方麵就是擾亂敵軍部署,削弱其實力,逼迫聯軍轉移,為特遣隊讓出通道。
“虎-丁”型戰車是“虎”式裝甲戰車係列裏眾多改進型號中的一種很成功的發展型號,該型戰車的防護、火力和機動性能雖然在“虎”式戰車係列中都不是很突出,但各項性能均衡,綜合戰力優越,因此得以大規模批量生產,進駐馬薩瓦基地的國防軍重型裝甲部隊裝備的全是這種戰車。該型戰車采用新型合金鋼裝甲,焊接車體和炮塔,扭杆懸掛係統和高錳鋼掛膠履帶,車體每側有6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外形采用防彈傾斜設計,線條簡潔、幹練,全重40噸。由1台功率為8百馬力的渦輪增壓柴油機驅動,最大時速65公裏,車載油箱所載燃油能夠支持其行進6百多公裏。楔形炮塔內安裝1門55倍口徑的82毫米高初速、大威力主炮,炮塔尾艙中攜帶穿甲、破甲、高爆等主炮彈藥60多發,另外還在炮塔頂部安裝1挺可旋轉射擊的127毫米大口徑高平兩用車載機槍和1挺安裝在主炮左側的762毫米並列機槍。車組成員為4人,分別是車長、炮長、裝彈手和駕駛員。
“豹-丁”型戰車也是“豹”戰車係列中的一種發展型號,車重增加到20噸,裝甲防護性能和裝載能力也相應得以提高。車頂中間位置安裝有一個電動裝甲槍塔,其內是1挺127毫米的大口徑高平兩用機槍,火力比原來的車載762毫米07式機槍大為提升。槍塔頂部的裝甲盒中安裝著一具將觀察和瞄準功能合二為一的晝夜兩用光電裝置,並且能夠獨立旋轉和俯仰,使用靈活而方便。戰車車組成員為駕駛員、車長和機槍射手,後部封閉式載員室可裝載一個標準的12人機械化步兵班以及他們的全部武器裝備和物資。其各方麵性能在“豹”式裝甲戰車係列各型號中是最出色的。這次林奇特遣隊的總共120輛“豹-丁”型戰車中有8輛在車後各拖帶著1門82野戰炮,16輛裝載著彈藥、油料、車輛備用零配件、藥品、醫療器械、食物和飲用水等後備作戰保障物資,4輛是專用維修車,擔負著為特遣隊提供炮火支援和後勤保障的任務。
特遣隊在蘇丹國內民族武裝人員的引導和協助下,為避免過早暴露,選擇沒有聯軍駐軍的鄉野小道隱蔽行進,保持30至40公裏的時速在幹旱、炎熱、荒涼的北非紅海沿岸荒漠地區晝夜兼程,一晝夜最高行程曾達到過6百公裏。而由於蘇丹、埃及兩國地域廣大,說是占領,其實聯軍僅僅隻是控製了這兩個國家的首都和另外少數幾個重要城鎮而已,其他大部分地區仍是自由地域,特遣隊幾乎可以稱之為是“大搖大擺”地行進。並且沿途經過的好多村莊都是蘇丹民族武裝的根據地,熱情友好的村民們為特遣隊提供了竭盡所能的幫助,讓特遣隊的官兵們感覺就像是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似的!指揮官林奇在察看了行軍狀況後,命令部隊放慢行軍速度,將車載空調裝置全部打開,好讓官兵們得到很好的休整,保持充沛的體力投入戰鬥。即便這樣,特遣隊還是相當快速的在7月5日黃昏成功穿越了蘇丹國境進入埃及境內。與蘇丹國內武裝人員分別後,特遣隊改為白天隱蔽宿營,晚上行進的方式,行軍速度隨即也就大大放緩。7月6日清晨,特遣隊行進到一片開闊的沙漠地域後,用無線電呼叫了最後一次空中補給。2小時後,6架“大鵬”軍用運輸機隆隆的飛來,技術精湛的飛行員們操縱著60多噸的“大鵬”運輸機依次進行了離地僅6米、2百公裏極低時速的貼地飛行,在空中打開艙門,迅速投下了數十噸的補給物資後才卷起漫天的沙塵隆隆而去,讓特遣隊的所有官兵無不驚得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