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嫂,快去備車。”呂夕瑤掀簾而出,她素服淡妝,眉眼間有分清雅脫俗的氣韻。
叫衛嫂的仆婦應了一聲,臨出門時,嘴上嘟囔道:“馬車就候在院外。越王殿下曾吩咐大小姐多多留心,姐兒今兒個獨自外出,怕是不妥。”
“到潭柘寺許願而已,咱們去過許多次了,此去料也無妨。”
母親與妹妹去了姑母家,家中隻剩父親還在後院獨坐。呂夕瑤就想到後院與父親打聲招呼,卻聽見父親的嗟歎聲遠遠傳了過來。
“黔婁之妻有言:‘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黔婁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隱士,屢次拒絕諸侯國的邀請,一直不願出仕,他的妻子評價他“把粗茶淡飯當成甘美的食物,安於卑賤的地位,不為貧賤而憂傷,不忙於追求富貴”,一言以概之,那就是安貧樂道!
此刻呂希言及黔婁,語氣戚然,這表明他對辭官一事尚未釋懷。呂夕瑤聞言躊躇片刻,轉身走出前院,叫上衛嫂一道上了馬車。
馬車剛剛啟動,就見遠處一輛大車跟了上來,車簾一掀,一名年輕的便裝後生衝頭還露在車簾外的衛嫂招招手。
衛嫂鬆了口氣,“越王殿下派數名護衛暗中看護著咱們家,今兒個有他們護送,咱們倒也不用擔心會出意外。”
“哪有什麼意外?”呂夕瑤淡然應了一聲,她的心思早飛到了西郊的潭柘寺。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初名“嘉福寺”,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到潭柘寺開業建寺,持《華嚴經》以為淨業,潭柘寺就成了幽州第一座確立了宗派的寺院,香火得以興盛。唐會昌年間,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因此而荒廢。五代後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潭柘寺,整修寺院,潭柘寺終於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起來。輔佐明成祖朱棣“靖難”的重臣姚廣孝功成名就後,辭官不做,就在潭柘寺隱居修行。
從太祖開始,明代曆代皇帝與後妃大多信佛,故而官方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建,宣德皇帝賜名為“龍泉寺”,正統四年,正統皇帝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並於後來複辟後的天順年間將潭柘寺複改名為“嘉福寺”。但不管官方怎麼改名,民間一直沿襲“潭柘寺”的稱呼,從未變過。這裏在明代是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慕名而來,在此學習佛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數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呂夕瑤在離潭柘寺半裏遠的地方下了馬車,護衛的馬車停在了稍遠的地方,五名便裝護衛下得車來,全神戒備地定在那裏,仔細打量著潭柘寺門前的情形。
放眼望去,就見無數善男信女相繼下車,眾人無不神色穆然,彙在一起朝前緩行,更有甚者,幾個老嫗每行數步,就伏地頓首,頭磕得咚咚直響,虔誠如斯,與當今藏傳佛教信徒有得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