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幾位施主是否有空,不如到老衲禪房小坐,喝杯香茗,暢談佛法”
付庸笑著說道:“我等本是慕名而來,希望大師能夠引導少峰從善,隻是無奈天色已晚,他日有緣,一定拜訪大師,聽聞禪機。”
延空微微一笑,“不知施主如何稱呼,為何認得老衲。”
延空從剛才付庸直接讓幽冥拜師便猜測他認得自己。
“家師釋德建,小僧法名行善。”
付庸直接將自己在佛教的法號和師傅說了出來,他能夠認得延空法師,完全是因為他早年間在佛法上請教過自己那個便宜師傅。
聽到這句話的上官芸萱有些莫名其妙,她從來不知道付庸竟然還有法名。而不待她多想,卻看見延空法師直接行禮:“師叔祖大駕光臨,有失遠迎。”
“還請師叔祖隨小僧到廂房休息,讓小僧能夠有機會聆聽大乘佛法。”
付庸回禮:“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大師又何必執迷於大乘小乘”
“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雖俱求一解脫,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故有大小乘差別。”
根據《大智度論》,大小乘佛法都是同一目標,即解脫。但兩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隻為自身;大乘則是利人,兼為一切眾生。
自利是把自身與世間分割開來,這便是舍離。利人則是把自身與世間結合在一起,視利人即是自利,這便是不舍。
小乘無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
現在很多佛教學者喜歡用大小乘作為分類,其實並無褒貶之意,隻是教義不同而已。現在的小乘佛教一般流行於斯裏蘭卡、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南亞與東南亞各國。
付庸雖是在講論佛法的區別,實則在指導延空法師自私自利,隻求自身解脫,不顧天下蒼生。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小僧自愧不如,如若師祖不嫌棄,小僧願收少峰為記名弟子。”
“此子六根未淨,深陷情劫之中,眉間戾氣凝實,已有入魔跡象,如若師叔祖能以大乘佛法引導,勢必事半功倍。”
付庸笑著搖頭說道:“少峰無大義。”
大乘佛法講究乃七大義,付庸知道幽冥從小性格偏激執拗,心無大愛,所以大乘佛法對他來說猶如對牛彈琴,事倍功半,所以付庸才不辭辛苦的大老遠跑來讓幽冥拜延空大師為師,求得小乘佛法,方便斷掉自身煩惱。
延空法師點點頭,他看得出幽冥屬於亦善亦邪之輩,如若能夠引之向善,也算一件無量功德。
待了解付庸是第一次來靈隱寺之後,延空法師親自作陪講解。
背對山門的佛龕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貴遺物,已有700多年曆史。天王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態威武,兩個神色猙獰,俗稱四大金剛。天王殿上懸“雲林禪寺”匾額,為清康熙帝所題。
看到韋陀佛像,上官芸萱問道:“為什麼有些寺院的韋陀佛像和這裏的不一樣?”
幽冥聽到這個問題,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看到師傅延空法師不時的請教付庸佛法,他便挪揄的說道:“以後不要再說你研究過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