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三君亡廢 三征江北(1)(2 / 3)

殷浩眼見著部下被燒被射中,急得他在馬上連聲叫道:“糟了,中了姚賊的詭計了!”

宋成帶著一萬大軍剛好趕到,見此情景,他高喊一聲:“停止前進,不要過去做燒死鬼!”

殷浩不由得大怒:“大膽宋成,眼見前方兵將受難,還不速速上前營救,難道你要坐視不管!”

“大都督,事有蹊蹺,這山桑城前明明有一條山桑河,如今卻為何不見了,而且被姚襄埋下了火藥和火油等物。”

“什麼都不要說了,快些營救受傷的弟兄,同時一鼓作氣攻進城去,把姚襄給我活捉!”

“發水了!”正在火海中掙紮的官軍有人聲嘶力竭地喊起來,果然,高有兩丈的浪頭,排山倒海般從上遊衝下來。沒死的官軍,登時便成了魚鱉蝦蟹,灌成大肚漂起來。殷浩幸虧騎著馬,疾速掉轉馬頭逃跑,如若再晚一步,也都成了水中的冤魂。

這一戰,殷浩幾乎全軍覆沒,隻有宋成統率的不到一萬人馬得以保存。他也隻能敗退回江南,灰溜溜地抬不起頭來。桓溫當然不會放過這大好的彈劾機會,朝廷無奈,將殷浩廢為庶人。自此,晉朝大權悉數掌握在桓溫手中。

永和十年〈054〉三月,桓溫統領四萬人馬,自江陵出發,向關中發起攻擊。在藍田大敗秦軍,進至長安附近的灞上,鄰近州縣紛紛來降。百姓們攜酒帶肉前來犒軍,見到三秦百姓夾道歡迎,桓溫大有舍我其誰之感。有些老人激動得熱淚橫流:“想不到這麼多年了,還能見到官軍,一定要把我們從胡人的鐵蹄下解救出來。”

但是,桓溫並沒有真正北伐的決心。他的想法隻是北上打兩個勝仗,提高自己的聲望,真要打下去,把自己的實力打光,還如何在東晉朝中稱霸。基於這種思想,他出發時本就沒有帶足軍糧,再加上苻堅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晉軍很快便缺糧,難以堅持下去,到了六月,他把關中百姓三千餘人帶走遷徙到江南,便

率軍全身而退。

永和十二年〈356〉,叛亂的姚襄攻陷許昌,轉而進攻洛陽。桓溫再次從江陵啟程北伐。八月,將姚襄軍隊擊潰,姚襄死於亂軍之中。桓溫在洛陽提議穆宗北遷,以便一統中華。可是,褚太後擔心會常年處於戰亂之中,對打敗苻堅沒有信心,所以不肯遷都。桓溫之計難以實現,也隻得作罷。

永和十三年正月,年齡已屆十五歲的穆帝開始親政,改元升平。八月,立何氏為皇後。奢靡的宮廷生活,使這個年僅十五歲的皇帝,整日在病痛中度過,再加上他少不更事,東晉的大權全在桓溫手中。穆帝勉勉強強熬了五年,在升平年〈360〉五月,穆帝病死。司馬聃沒有子嗣,桓溫做主,立驃騎將軍、琅邪王司馬丕為君,是為哀帝。

新君方立,桓溫即提出當遷都到洛陽,讓哀帝常懷一統之心,收複江北半壁國土。然而所有大臣幾乎全都不願遷都,因為江南安逸,北遷至洛陽,難免終日提心吊膽,經常麵臨同苻堅的戰鬥。哀帝也不敢違背桓溫的意願,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揚州刺史王述分析道:“萬歲,桓溫不過是虛張聲勢,未必是真心北遷,萬歲且答應他。遷都非同兒戲,有多少事情要做,不信他三兩年內能準備停當。他如此折騰,隻不過是要官而已。”

哀帝便準了桓溫的奏章,同意遷都洛陽。果然,桓溫並不積極準備遷都之事,而是按下不再提起,又向哀帝提出:“臣萬事纏身,所管雜事,又事事皆找為臣做主,真是難為人矣。這征西大將軍一職,實難以對應。”

王述暗地裏告知:“萬歲,反正這朝廷也是他說了算,隻要他不反,何在乎再給他幾個名號。讓他多管事,萬歲樂得個輕閑。”

於是,哀帝便依王述所奏,加封桓溫為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等。總之,凡是能想到的重要官銜全都給他加在了頭上。至此,桓溫已成了東晉最有實權、官職最多的臣子。

哀帝無所事事,越發不理朝政。每日退朝,即以煉丹為生。朝中聚集了一大批方士道人,甚至在金殿上也架起煉丹爐,隻想長生不老。

侍中高崧勸諫說:“煉金丹,求長生,乃虛妄之事,陛下本萬乘帝王,怎能受方士之騙?”

“朕終日無所事事,以此聊慰平生,不過混日子而已。不煉丹,朕做什麼?你休再多言。”哀帝充耳不聞,照常煉丹吃藥,結果導致中毒,於興寧二年三月一病不起,不能上朝理事,萬般無奈之下,隻得由褚太後再次臨朝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