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桓玄建楚 劉裕複普(1)(3 / 3)

殷仲堪緊急向楊全期求援,楊全期稱沒有軍糧。殷仲堪謊稱”江陵軍糧充裕,騙得楊全期人馬前來助戰。可是,江陵根本沒有糧食,襄陽的人馬隻能勉強喝上稀粥,這樣就無戰鬥力可言。楊全期認為無糧隻能速戰,便主動向桓玄發起進攻。結果招致兵敗被殺,首級被割下在京師相傳示眾。殷仲堪城中也已無糧,獲悉楊全期敗亡,他連夜棄城而逃,直奔長安方向,路途中為桓玄軍擒獲,桓玄逼令他自殺。

司馬元顯見桓玄相繼擊滅楊全期和殷仲堪,越發感到形勢緊迫,抓緊招兵買馬,下令征發江東免奴者當兵,是為樂屬軍。農民不願人伍,其中的孫恩便集聚百餘人逃到海島上,決心為他們的道首孫泰報仇。隆安三年099〉十月,樂屬軍發生騷亂,孫恩乘機登岸,向會稽城發起攻擊。刺史王凝之,本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但他也信奉天師道,亂民打來,他還在密室中念咒叩拜神仙,聲稱要請天兵天將。結果孫恩等輕易地攻陷會稽,王凝之身首異處。

孫恩聲勢大振,十數天內,三吳亂民群起響應,東晉地方官紛紛棄城而逃,孫恩的部眾已達數十萬人,他被推舉為征東將軍,率眾直指京師建康,東晉政權已是危在旦夕。司馬元顯宣布全城戒嚴,並命令謝琰和劉牢之領兵平亂。旬日之內,謝琰收複了吳興和吳郡,劉牢之攻過錢塘江,收複了會稽。孫恩的人馬所剩無幾,再次退回了海島。劉牢之則縱兵大殺大搶,鬧得錢塘江一帶十室九空,幾乎見不到人的蹤跡。朝廷見此情景,即委派謝琰為會稽太守。認為由他鎮守在此,可無東顧之憂。可是,謝琰不修武備,自持甚高。副將勸他:“謝大人,當加固城防,派人在海邊設哨,提防孫恩登陸。”

謝琰不以為然:“區區孫恩幾個毛賊,已經落荒到海島,焉敢登岸再戰。他如來,本官正好把他全殲。漫說他不多潰兵,苻堅百萬大軍,不還是在淝水被本官殺得大敗虧輸。”

隆安四年(奶))五月,孫恩探得謝琰無備,大清早率軍登岸,輕裝疾進到了城下。城內官軍尚未吃早餐,謝琰故作鎮靜,下令先殺賊後用飯。他即領兵出戰,結果兵敗被殺。錄尚書事司馬元顯,下令讓劉牢之再度出山,剿滅賊寇。劉牢之已是沒有出戰之心,他派副將劉裕領兵出征。劉裕勇猛善戰,連戰連捷,孫恩節節敗退,再次逃到荒島之上。此番劉裕在海邊設防,不許陸島接觸,斷絕了海島上的食品藥品供應。沒有給養,又值海上瘟疫流行,孫恩部下得不到治療,病死大半。無奈之下,孫恩硬著頭皮,於元興元年(々()三月強行登岸作戰,嚴陣以待的劉裕正好殺個痛快。孫恩大敗,部下死傷殆盡,他受傷後投水自殺。下餘少數殘兵,由他的妹夫盧循帶領得以潰逃。

剿滅了孫恩之後的司馬元顯,深深感受到桓玄的威脅迫在眉睫。恰好張德順感到在桓玄處不被重用,而又改投司馬元顯謀取差事。司馬元顯便問計於他:“張先生,桓玄擁兵狂妄,當如何將其平滅?”

“尚書大人,桓玄剛剛奪得荊州,境內所轄民眾不服,正忙於安撫人心。如果乘此機會,以劉牢之為先鋒,你親率大軍繼後,定可打敗桓玄,取回江陵。”張德順條理清晰地分析道。

司馬元顯深以為然,於是在元興元年(恥)正月,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列數桓玄的罪狀,任司馬元顯為大都督,劉牢之為先鋒,司馬尚之為後衛,組建起征討軍,向荊州發起進攻。

桓玄聞報大驚,急忙囤積糧草,修繕城池,忙得手忙腳亂,仍然心中沒底,唯恐守衛有失。

長史卞範之卻不以為然:“大將軍自從滅掉殷仲堪以來,遠近無不懼懾大人的威名。司馬元顯不過乳臭未幹的毛孩子,他殺王恭,不過是誘降劉牢之而獲勝,他本人沒有任何本事。大將軍若在荊州坐等司馬元顯的進攻,實為下下之策,莫如主動進攻,攻打建康,則司馬元顯土崩瓦解之勢可待。又何必苦等敵軍人境,而自取其困呢。”

桓玄如茅塞頓開,立即照辦,留下其兄桓偉留守江陵,同時向國內廣發檄文,曆數司馬元顯的眾多罪行,然後統領大軍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