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雅文學閱讀狀況到底如何?這是很多人常常議論、且結論並不樂觀的事情。對待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也許有些猶豫,因為它稍稍複雜,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明白的。讓越來越多的人讀到好書、走進高質量的閱讀生活中去,這對於一個民族或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聽到的說法卻是雅文學書籍的潰退;甚至有人極而言之,說許多人不再讀或基本上不再讀了。
如上說法讓人深表懷疑。因為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的出版機構每年印出的雅文學作品總量是相當巨大的,而且在許多年裏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這說明了市場需求,證明事實上完全沒有那樣的悲觀。
如果再加上不斷出版的哲學思想類讀物,這個深沉的閱讀群體就更大了。原來我們的輿論在某種程度上誇大了危機。但誇大了危機並非說明沒有危機一我們發現深度閱讀真的受到了空前的幹擾。這是商品經濟時代糾合各種現代傳媒蜂擁而上,造成的一種綜合結果。人變得行色匆匆浮躁焦促,再難得有一本書一杯茶那樣的美好時光。
那真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我們許多人會回味和追求那樣的時光,因為它包含了不可取代的日常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這種難忘的享受失去了,其實是一種不得巳、一種深長的遺憾,更是一種剝奪。可以說,人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能夠一現代生活節奏過於急促和紊亂了,它使我們喪失了那樣的生活機會和生存質量。
有人還會頑強地追尋那種境界、那樣的可能。如果說這是一場人生幸福的保衛戰,也毫無誇張。現實中的確有一大批人能夠進入深度閱讀,尋到最美好的文學思想類書籍。他們關心的是人性深處的奧秘,對詩意人生仍然葆有極大的好奇心和向往心。他們對形而上、對人類有史以來的重要精神成果,始終抱有無法疏離的追隨的信念。但由於這種深沉的閱讀和思考常常與相應的性格相輔,所以我們往往聽不到他們的宣告和議論,聽不到他們輕浮的發言和多嘴多舌——於是在一般的傳媒所體現和反映的表象上,就缺少了他們的存在。
可是閱讀世界裏的真實情況離不開他們,尤其是高雅讀物的閱讀實況,幾乎完全要由他們來支撐。
問題是出版者和寫作者,大家更多地站在誰的一邊?
答案是,我們不能完全站在通俗和娛樂一邊。因為這既不符合人類閱讀的真實狀況,也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和未來。
我們特別需要出版界傳媒界文評界、當然更是寫作界的堅持和堅守。這不是什麼悲壯的行為,而隻是一種真實自然的對人類健康生存的向往、對一種追求和勞動的尊重而已。
這就說到了新華出版社推出的“新華好讀小說係列”。這個係列第一輯共收入六部文學作品,可以算是出版界和寫作者的新開拓。
這六位作者或是近年來活躍的作家,或是發力深長功底深厚的作家,總之他們的作品都是值得推薦給讀書界的。編者從眾多的文稿中發現新作,產生了閱讀興奮,而後再經過辛勤工作送達讀者手中,是最讓人高興的事情。我們的文學閱讀正是在這樣的循環中往前推進,從而保持一種生氣勃勃的局麵。
川妮十五歲入伍,曾在部隊話劇團任編劇,獲得戲劇文學獎,出版過長篇小說。這部小說集《誰是誰的軟肋》,是側重抒寫情感的作品。
李鐵發表過大量中短篇小說,是近年十分活躍的新進作家。《點燈》為其小說結集,寫了工廠生活,為人打開另一個藝術視角。
燕衝曾是資深文學編輯,功力深厚,《貓之舞》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作是一曲罕見的現代藝術變奏,令人耳目一新。
李駿曾為軍旅作家,是一位不倦的寫作者,曾獲得多種文學獎項。《城市陰謀》這部長篇小說是他最新的藝術嚐試。
甘臻身為媒體人,卻能執著於文學寫作,出版有多部詩集和長篇小說。收入本叢書的《1971,江湖傳奇》,是一部融彙了武俠小說元素的、令人稱奇的現代作品。
劉玉峰是專業作家,在長中短篇小說以及散文影視領域均有大量創作,是藝術的多麵手。《虛火》作為萇篇小說,生活容量又有了進一步拓展。
對如上作家作品的細讀、剖析與評價留給了廣大讀者。因為他們的感受是最為直接、也是最值得信賴的。在極為紛繁複雜的文字叢林中,希望這個“好讀係列”沒有使人失望,並希望它們脫穎而出,獲取新的光榮。
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
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