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獨立篇(2)(2 / 2)

與天才相對的,不是蠢材——我指的是在寫作上,但我覺得它可以推廣到各個領域,或許大家早就已經是這麼認為的了——而是勞動者,是辛勤勞作、工作的人,我們沒有傲人的天賦,不過我們可以依靠艱苦的勞作解決那些矛盾,這是個笨方法,但我們別無選擇。天才是那樣的泰然自若,仿佛他們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可以讓矛盾自行消失,或是在寫作中就避開各種各樣的矛盾。除了那樣的奇跡發生之外,矛盾當然也有被解決的辦法,那就是靠著毅力,奮力地去挖掘,艱苦、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工作,盡管作品的理想和現實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但至少會消失許多。這樣,就算是勞動者的作品,也可以和天才的作品相媲美,它們的脈搏同樣充滿活力,同樣是寒冷中的一絲溫暖。

照我這麼說,美國作家(請注意,雖然他主要寫小說,但我沒有說他是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這個名字,在文學上以福克納和海明威聞名的美國,它無疑是渺小的,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它、了解它——就是一名典型的勞動者,他始終把寫作當成一種艱苦的勞作。他在演講稿《一部小說的故事》中說,他寫作的故事沒有多少文藝性,它隻是一個關於汗水、痛苦、絕望和獲得部分成就的故事。人們都認為這是句客套話,他向來都是個謙遜人。其實不然。在一萬多字的龐大的演講稿中,也許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不起眼的句子隻是起到過渡的作用。它還是一個重要的概括,一個對沃爾夫整個寫作生涯的概括。我們知道,他不是個天才,他是個典型的勞動者,但從他那兒我們也知道了,勞動者也可以是天才。瞧,首先,我們要流下汗水,然後經曆痛苦,接著再感到絕望,最後——獲得部分成就,被生活困擾的勞動者憑借他們的意誌力,終會有所獲得。

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沃爾夫岡·伊瑟爾提出過一個“隱含讀者”的理論原則,他創造了“讀者導向”理論,認為小說的意義在於文本和上下文之間。小說家奧爾罕·帕慕克在原始理論的基礎上稍稍加以變動,把“讀者”換成了“作者”,即“隱含作者”。而“隱含作者”相比於“隱含讀者”更加簡單易懂——對每一部已構思和在寫作計劃中,但還沒有動筆付諸行動的小說來說,其中必然存在一個隱含作者,隻有在寫作者再次成為那個隱含作者時,才有能力去完成那本書。由此,夢想一本書,就像幻想自己成為別人一樣十分容易,而成為自己夢中作品的隱含作者卻很困難。

我想用這個理論來結束這篇獨立的文章。也許多年之後,我會在自己的書架前駐足,想念自己曾經扮過的那好些位隱含作者。他們就呆在書架裏麵,我不再同他們會麵,隻是偶爾想起他們,心中困惑就像夏日的迷靄那樣迅速散去。你知道從現在開始,我要做的,就是在將來花去許多時間來裝扮那好些位隱含作者,並快樂地沉浸在扮演的過程中,讓我多年之後的那一幕不成為我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