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合而為一(2 / 2)

“你完全有那個能力。可是你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的想法是將學堂無限期地辦下去,如果隻你一個人來講課,早晚身體會垮掉。我們兩個還是輪流講課吧,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無限期。”

“我也正有此意。”

於是,小山村裏辦起了一個學堂。不收學費,不收任何報酬。

因為王先生在幾年前去世了,所以這幾年來村裏一直都沒有學堂。而在王先生在世的時候,村裏的孩子多少還能認識一些字。這小山村雖然不與外界來往,可估計是祖上口口流傳下來的話,說:男人去耕田,女人去做飯,孩子去學堂。這樣一個思想,村民們還是有的。

王先生家裏有幾本書,書都要給翻爛。雖然王先生對書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但他總覺得,別人家沒有書,而我家有兩本,那麼我就有義務擔任這個教書先生的角色。所以,就因為這個看似莫名其麵的想法,王先生在村裏做了大半輩子的教書先生。

可是,這畢竟是一個小山村。家裏的田地得靠男人去耕種。王先生每日開學堂教書,家裏的田自然就荒廢了。妻子看不過去,可又勸不過王先生。於是,她就帶著年幼的孩子,去田裏打理農事。風吹雨淋,再加上是女人家,幾年後,王先生的妻子因為積勞成疾去世了。

可能是因為讀書人的氣節,那自以為是的氣節,即使妻子因為操持家務去世,王先生也沒有丟下書,去下地幹活養兒子。反而對兒子不聞不問,繼續教書。而王先生的兒子就一個人去田裏做農活,一直從小做到大。

所以,當王先生覺得自己大限將至的時候,他才想到自己的兒子。他想讓兒子繼續自己的教育事業。可是,從小沒受過關心的兒子,又怎麼會同意父親的請求呢?在他眼裏,父親並不是一個獸人敬仰的先生,而隻是個不顧妻子兒子的失敗的男人罷了。所以,王先生死後,村裏就沒有教書先生。

就這樣,村民們既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書讀,又苦於沒有先生教書。這下,庫克和羅盤一辦起學堂,所有的村民都喜笑顏開地把孩子送去讀書了。

而這還隻是他們計劃的第一部分。

“孩子的思想是最容易控製的。”

“不,不應該說控製。我們隻是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庫克與羅盤相視一笑。

“生老病死,新舊更迭。等老一輩死去,新一輩就會取代他們。同一個道理,老的思想應該被取代,新的思想應該樹立起來。”

“可我們或許不用等那麼就。”

“沒錯。我們應該把學堂辦大,把那些成人也招收進來。雖然沒有孩子們那麼……那麼容易接受正確的思想,可就因為困難,我們才更應該去做。這是神對我們的考驗。”

“這是神對我們的考驗。”

至於這段對話,哪一句是誰說的,都已經不重要了。庫克與羅盤已經成為了同一個人。

當村民人得知學堂要招收大人時,都很不以為然。

“大人上什麼學啊。”

“就是,地裏還有好多活沒幹呢。”

“家裏的雞也沒喂,豬也快下崽兒了。”

庫克和羅盤剛開始有些泄氣。成人的思想,尤其是沒有一點文化基礎的村民的思想,是在是固化太久了。所以,他們決定像庫克對羅盤一樣,挨家挨戶去逐個進行教育。

兩個人因為是教書先生,而且在村裏的名聲本來就不錯,也很受歡迎。所以,當他們提出想去誰家借助的請求時,幾乎沒有人拒絕。

他們在借住的期間,裝作不經意提起學堂上的事。村民們的生活本就單調,有一點話題,無論是關於什麼的,他們都可以聊很久。所以,少則半日,多則三五天, 他們總能使一戶人家對他們學堂上所教的思想感興趣。

“這些天借助打擾了。”他們總是這樣彬彬有禮地說,“要你對於我說的話感興趣,可以去學堂上一起旁聽。大人孩子都可以去,我們也不收學費。”

很快,整個村子的人就都被洗了腦。成天一有空就去庫克和羅盤所辦的學堂聽課,聽那些他麼半懂不懂的思想,甚至還在私下裏相互交流。整個村子無一例外,所有人都成了庫克老師和羅盤老師的弟子,接受了他們的思想。

全村一百多號人的思想得到了統一,所有人都一起勞作,一起分配收成,一起聽課,也都變得前所未有的團結,學會了為其他人著想。

“我們好像成功了,離我們的理想隻有一步之遙了。”

“是的,確實隻有一步之遙了。”

“我們已經沒有什麼可教他們的了,新的思想,他們都接受得很好。”

“該給他們準備一次畢業考試了。”

“畢業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