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作者:席勒
國別:德國
入選理由
《陰謀與愛情》不僅是席勒最成功的劇作,是狂飆突進運動最成熟的果實,它的上演也是狂飆突進運動的最後一次高潮。
約翰·克·弗·席勒(1759-1805)德國戲劇家和詩人,德國古典主義文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是和歌德齊名的德國啟蒙文學家。生於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出身於醫生家庭,父親是外科醫生,後在部隊裏當軍醫。
1773年符騰堡公爵把13歲的席勒選入他的軍事學校學法律,後來才同意他學醫。席勒在這個管束極嚴、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度過了8年青春歲月。畢業後於1780年在斯圖加特某步兵旅當軍醫。他對當時的專製統治有著深切的體會,1780年寫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滿狂飆突進精神的劇本《強盜》,1782年1月13日於曼海姆首次公演獲得巨大成功。1782年寫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劇《陰謀與愛情》,並著手創作新劇本《唐·卡洛斯》。
1783年席勒應聘任曼海姆劇院編劇,1785年創作了《歡樂頌》,反映了真摯的友情所給予他的溫暖和歡樂。同年秋天,席勒完成了《唐·卡洛斯》。這是他青年時代最後一個劇本,標誌著他的創作正從狂飆突進時期向古典時期過渡。
1787年7月席勒來到魏瑪,1789年經歌德推薦任耶拿大學曆史教授。1790年與夏洛蒂結婚。1792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公民稱號。1788至1795年間,他寫出了許多曆史和美學著作:《尼德蘭獨立史》(1788),《三十年戰爭史》(1792-1793),《論悲劇藝術》(1793),《論秀美與莊嚴》(1793),《美育書簡》(1795),以及《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1796)等。
1793年席勒創辦文藝刊物《季節女神》,後又出版《文藝年鑒》。1794年7月,歌德應邀參加《季節女神》的工作,並與席勒訂交,從此,兩人在創作上互相鼓勵,互相促進,德國文學史上開始了古典時期。這期間席勒寫了許多深邃的哲理詩。
此後席勒繼續從事戲劇創作,寫出《華倫斯坦》三部曲(1798-1799)、《瑪麗亞·斯圖亞特》(1801)、《奧裏昂的姑娘》(1801)、《墨西拿的新娘》(1803)以及《威廉·退爾》(1803),接著又創作《德梅特裏烏斯》的劇本。由於病情加重,席勒隻寫出兩幕,後三幕隻留下一些設想和提綱,便於1805年5月逝世。從現有的片斷來看,這本來可能又是一部傑作。
創作《陰謀與愛情》的時候,正是青年席勒反封建意識最強烈的時候,也是席勒的狂飆氣質表現得最鮮明的時候,因此這部劇本是席勒全部創作中反封建傾向最為突出的作品。《陰謀與愛情》的反封建性,尤其體現在它並不取材於曆史,而是直接取材於席勒生活的時代,觀眾對此劇的現實性一目了然。法蘭西共和國則由於此劇的反封建思想,授予席勒榮譽公民的稱號。德國評論家梅林說:“席勒的這個劇本有超過他的全部先驅者的一個優點:它達到了一個革命高度,在他以前的市民階級戲劇還未達到這樣一個高度。”
作品快讀
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德國。當時德國處在政治分裂、經濟落後的封建社會,分裂成許多封建小邦。各邦統治者大公施行殘暴的獨裁統治。
在某一個大公國裏,宰相瓦爾特的兒子斐迪南愛上了平民音樂師米勒的女兒露易絲。但是這對年輕人的愛情既遭到作為平民的米勒的反對,也遭到作為貴族的宰相的破壞。米勒反對他女兒愛上一位貴族公子是因為他認為門第不當,貴族公子不可能真正愛平民姑娘。宰相反對他兒子愛上平民的女兒,除了門第觀念外,主要原因是宰相要他的兒子立刻取大公的一位情婦為妻,以博得大公的歡心,以犧牲兒子的愛情為代價來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飛黃騰達。
宰相為了拆散這對戀人,在威脅與利誘都失敗後就同他的秘書烏爾姆定下一條陰謀毒計:宰相下令將露易絲的父親米勒和她的母親投入監獄,然後烏爾姆利用露易絲救父母心切去勸說露易絲放棄對斐迪南的愛。
在烏爾姆的壓力下,露易絲為了救父母出獄,在烏爾姆口授下違心地給宮廷總管卡爾普寫下了一封假情書並立下誓言不道出真情。烏爾姆拿到這封露易絲親筆寫的假情書,利用一次集會假裝丟失,讓斐迪南“偶然地”拾到它。
斐迪南看了這封假情書,果然中計,他認為露易絲以前對他的情意全是假的,他的真正的愛受到了欺騙,而露易絲又立下了誓言,不能道破真情。斐迪南在絕望的情況下往果汁中下了毒藥。露易絲喝下了放了毒藥的果汁,終於在臨死之前告訴了斐迪南那封情書是假的,是為了救父母在宰相的壓力下寫的。
斐迪南得知真情後悔恨不已,在他心愛的人的遺體旁飲恨服毒身亡。一對年輕人為了純潔的愛情雙雙殉情,成為陰謀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