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對寶藏的探秘(5)(1 / 3)

尾隨在“阿波丸”身後的是美國潛艇“皇後魚”號,隸屬於美國第十七海上機動部隊。不久之前,他們接到命令,凡是經過台灣海峽的日本艦船,隻要是作戰用途,都可以直接攻擊。此時“阿波丸”巨輪每小時航速18海裏,再加上幾次發報詢問均無任何回應,這讓美軍船隻上的人都以為這是一艘日軍軍艦。於是,隨著一聲命令,幾發水雷從水下悄然而去,沉悶的爆炸聲響過,“阿波丸”火光衝天,幾分鍾內便攜帶著沉重的貨物沉沒。時間定格在1945年4月1日23時。

隨後,日本政府向美國提出了抗議,美國政府聲稱已將艇長交由軍事法庭處理,但由於對日方使用此船的用途表示懷疑,故絕對不會提供任何賠償。幾年後,此事不了了之,“阿波丸”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場上的一個謎。尋找“阿波丸”

事後人們估算,“阿波丸”上裝載的金銀財寶以及其他貨品,總價值高達50億美元。

20世紀70年代初,尼克鬆訪華期間,美方向中方通報了“阿波丸”的大體位置,並向中國領導列出,“阿波丸”裝有黃金40噸,白金12噸,工業金鋼石30公斤,珠寶、工藝品40箱,以及大量紙幣、證券。美國要求參與打撈。隨後德國有關方麵也與中方進行了對話,願意提供全套打撈所用的深水設備,但打撈的收獲要占百分之五。

日本方麵認為,他們最應該參與打撈活動,因為“阿波丸”是日本貨船,2000多名日本人的遺骸在船上。他們提供的資料顯示,“阿波丸”上的貨品包括橡膠、錫、鋁、大米,以及三個金庫(保險櫃)的貴重物品、金子、外幣等。各國民間人士此時也都躍躍欲試,表示願意參與打撈活動。但是這些都被周恩來總理謝絕了,他對外表示,“阿波丸”沉在中國領海,主權屬中國所有,不允許任何外國人進入中國領海。

在這種背景下,從1977年5月起,海軍防險救生部隊和中國救助打撈公司自行組織了600多名潛水員,展開了為期3年的專項打撈。在牛山島以東10海裏,打撈隊通過聲呐掃描,確定水下60米深處有船型物體,但是由於當時的條件有限,60米水深非常危險,當時的全國勞模馬玉林憑借自己的經驗,根據摸到的桅杆判斷,此處沉沒的是一艘萬噸級的船。

隨後一塊錫錠被打撈出來,上麵銘文是一串英文字母“BANKER”——印度尼西亞邦加島!這裏正是印度尼西亞生產錫錠的地方。然後潛水員在沉船的駕駛室發現了一具死屍,根據死屍身上的衣服,可以判定此人是一個中將。雖然證據已經非常接近,但是沒有物品可以直接證明這就是傳說中的“阿波丸”號。

“水下鐵人”嚴品忠、嚴士法兄弟兩人又一次潛入水下,撥開30多厘米厚的沉泥和海藻,他們摸到一支手槍,一把指揮刀,還有一雙爛皮鞋。另外在爛泥裏,還摸到兩塊小木牌,上麵還有個小孔兒。上岸之後,人們根據木牌上的痕跡,依稀辨認出杉浦隆吉、橫尾字樣——這已經足夠了,人們手中的遇難者姓名列表中兩個名字與這木板上的文字恰好吻合。“阿波丸”終於找到了。

寶藏探秘

1977~1980年3年多時間裏,“阿波丸”打撈作業隊發現了一係列珍貴的文物。

按照對珍貴寶藏儲藏位置的判斷,4組潛水員交替作業。在第一階段的清淤工作中,沉船爆破出一個豁口,400多千克橡膠直接湧出船艙,漂浮於海麵之上。接下來的時間裏,打撈隊的收獲有:3000多噸錫錠,其他雲母、光學玻璃等戰略物資2800噸,累計價值5000多萬美元。

1噸多的屍骨打撈上來了。連同各式物品:手表、瓷盤、花瓶、茶具、化妝盒、銀鏈、牙雕、神像、印章、金筆……甚至包括一枚刻著“榎”字的金戒指,它記錄著一段愛情故事,是名叫榎修三的人的結婚紀念物。在繼續搜尋的過程中,打撈隊還發現了當時偽滿洲國的內閣總理大臣鄭孝胥的遺物,這些物品證明了日本人確實攜帶了大量的珍貴文物。但是根據掌握的“阿波丸”資料,最貴重的3個裝滿金銀珠寶的大保險櫃金庫卻並沒有出現。有人甚至推斷,“阿波丸”上甚至存在著失蹤多年的北京人頭蓋骨。

1980年7月6日,在失事35年後,標記著英文縮寫“AAAR”的“阿波丸”船頭浮出水麵。至此,中國政府對外宣布,正式結束對“阿波丸”的打撈工作。而那傳說中的幾十噸黃金珠寶,卻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馬來之虎”山下奉文藏寶地探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在東南亞地區掠奪的多達6000餘噸的黃金和無數的珍寶因為其喪失製海權而無法運回。號稱“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時任日軍駐菲律賓大將,將這些財富全部在當地掩埋,留下了無數秘聞。

兵敗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