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們聽了此話,恍然明白阿爸近日愁眉不展原委,便問老媽,“如此妖魔,比央朵明熱巴為何不管?”老媽言道:“他呀,幾次都敗給妖魔了。”
姑娘們共同商量滅妖大計,並請教舅舅,舅舅交給她們“萬寶金針”,說隻要把金針筒對著妖魔叫聲你們阿媽的名字,萬根金針就會刺破妖魔的眼珠和心髒;若還不行,你們又連叫三聲我的名字,我即來協助你們。妖魔死後,你們將這綠寶石串珠撒向十二座山峰,便會使山溝翠綠一片。
姑娘們記牢舅舅的話,回到山峰腳下,戰敗了蛇魔紮。後來,九個姑娘分別嫁給了九個強壯的藏族青年,他們分別住在九個藏族村寨裏。於是,後人便稱此地為九寨溝。
九寨溝傳說甚多,這是其一。
張家界的由來
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岩山。那時,青岩山上也沒有張姓人家。為什麼後來又叫張家界呢?這事還得從漢留侯張良說起。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留侯張良想起淮陰侯韓信死前講的那些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決定隱居起來,他一路輾轉登上青岩山。青岩山別有天地,正是張良要尋求的“世外仙境”!從此,他便在這裏隱居下來,修行學道,並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張良為了讓青岩山山水更美,曾在青岩山南側植了七棵銀杏樹。這七棵銀杏樹長得又高又粗,就像七把巨傘,撐在半山腰。
許多年後,一個叫張萬衝的朝廷官吏,帶著妻室兒女上青岩山遊玩。當他看見這七棵銀杏樹,頓起邪心,想以這七棵樹為界,把青岩山這塊神奇的土地圈為己有。於是,他請來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樹上雕刻一個大字,這雕匠刻呀、雕呀,雕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刻成了七個大字:“指揮使張萬衝界”。
有一天,獵戶張家雄進山打獵,恰從七棵銀杏樹下路過。他見每棵樹上都流著黃水,如淚人一般。張家雄最初感到驚奇,不知道銀杏樹為什麼會流淚,後來他看到了“指揮使張萬衝界”七個大字,便用獵刀將“萬衝”二字,改成了“家雄”。
張萬衝得知後氣急敗壞,他調來了300親兵,把青岩山一帶圍得水泄不通。他四處抓人,八方搜山,捉不到張家雄,就在寨民頭上出氣。他把寨民趕到銀杏樹下,揚言要用大家的血染紅那七個大字。正危機時,隻見樹上閃光,樹葉吐雲,樹枝嘶叫,樹幹上突地噴出七股桶大的黃水,直朝著張萬衝的人馬射來!一霎時,狂濤巨浪,鋪天蓋地,把張萬衝300兵馬一齊卷進金鞭溪去了,接著有人發話:
“此山本是天造地設,人間仙境,哪能容得張萬衝這個不肖子孫橫行!吾神已令白果仙人將他葬入海底。此地現歸張氏共同所有,永世永代生息!”說罷,他將拂塵往銀杏樹上一指,隻見七棵銀杏樹上立即現出了“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金燦燦的大字。
眾人抬頭一看,隻見那仙人一副書生模樣,頭挽高髻,身穿麻衣,鶴須童顏。人群中有幾個懂學問的老者,一見大驚,說:“那不是跟赤鬆子大仙同遊天門山、青岩山的張良公麼?”眾人聽了,便一齊伏地禮拜。那仙人輕甩衣袖,笑盈盈地隱入茫茫雲海。
因為張良仙人在銀杏樹上賜寫“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金字,此後,人們便把青岩山叫作“張家界”。
六和塔的由來
位於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山上,又名六合塔。塔名的由來說法不一。一說“六和”出自佛經關於僧人修道的規約: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錢王為保境安民,不事戰爭,故以六和名之。還有一說,“六合”為“天地四方”之總稱,建佛塔可鎮各方妖魔。
早在後梁開平五年(911),吳越王在護國仁王寺舊址掘得大錢,以為是吉祥之兆,就在此建大錢寺。入宋後,寺廢,為吳越王南果園。宋開寶三年(970),吳越王錢弘叔為鎮壓江潮,命延壽、讚寧二禪師建九級高塔。當時錢塘江是吳越出海要道,高塔突起,跨陸俯川,夜晚懸掛明燈為江上船隻指引航向。宣和三年(1121),塔毀於兵火。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起,由僧人智曇主持重建八麵七級寶塔。現存的磚砌仿木結構塔身就是南宋遺物,塔刹(塔頂的裝飾)是元代修葺後所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朱智建外部十三層木構簷廊(其中六層封閉,七層與塔身相通),成“七明六暗”的獨特結構。
大雁塔的由來
大雁塔自建成以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麵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最初設計建造的塔就采用了這種形製。
另一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麵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