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南麓,方圓40平方公裏的小盆地上。距北京城區50公裏。明十三陵是明代13個皇帝陵寢的總稱。陵區的東、西、北三麵環山,中間為盆地。在廣闊的盆地上,埋葬著明代13個皇帝、23位皇後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等。
整個陵區周圍原來建有圍牆,設有大小宮門兩座和十個關口;各關口都設置敵樓。13個皇帝的陵寢,建築風格、整體布局基本相同,均為前方後圓,隻有麵積大小、築飾繁簡略有差異。13個陵寢中,建築最為雄偉的是長陵,結構最為精美的是永陵,規模最小的是思陵。陵區南北長達7公裏的中軸線上,建有宏闊壯觀的神路。
漢城的由來
韓國曆史上的高句麗朝約於公元前18年前後,第一次在今天的漢城一帶修了座都城,名“慰禮城”(意為“我們的城”)。後來,高句麗遷都他處,遂將此城改名為“漢城”。漢城的“漢”,也是韓國語固有詞“HAN”的記音字。由於當時中國的漢朝對韓國的影響較大,故記這個“HAN”音時,沒有用“韓”而是用了“漢”。漢城即為“大城”的意思,這與當時該城的規模較大有關。由於此城在封建社會做首都的時間最長,所以,人們習慣以“SEOUL”(“京師”、“京城”之意)相稱,至今未改。而中國人舊稱不改,時至今日仍然沿用著“漢城”一詞。正因為如此,在用英語表現該城的名稱時才用“京師”、“京城”之意的“SEOUL”,而不依其“漢城”二字的韓國音譯成“HANSEONG”。
今天的漢城在古代曾經是百濟王國的都城,當時稱作漢城。名字得於漢江。百濟亡國之後被新羅占領,名字由漢城改為漢山州、漢陽郡、楊州。在高麗時期,漢陽是王京(開京)之外的“小三京”之一,為南京(另外兩京是東京慶州和西京平壤)。
中國城市的由來
中國古代的城和市都興起比較早,原始社會後期都已經出現。《黃帝內傳》、《世本》、《淮南子》、《吳越春秋》等古籍,都記載黃帝“築城”或“鯀作城郭”。而且還特別說明“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顯然是防禦工程。這種防禦工程並不是城市,和城市沒有任何聯係。
我國的築城起源於原始社會中後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代,分別在山東、河南和湖南發現了這樣的古城。山東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中首次發現了完整的古城,距今已有4000年之久。該城麵積僅0.17平方千米。1994年,又在湖南澧縣城頭山發現屈家嶺文化中期古城遺址,距今已有4800年之久,出土文物極其豐富。這座古城遺址的發現,不僅為長江流域人類文明史增添了光彩,而且把中國古城的曆史向前推進了近1000年。接著,又在河南省鄭州市北發現了距今5300年前的古城,把中國古城的曆史推向了近6000年左右。盡管中國古城出現的很早,但仍然是防禦工程,不具備城市的基本形態。城,就是用夯土築成的高大牆體,展成一線稱長城,圍成一圈就是城。
《墨子·七患》說:“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城是以防守為基本功能。城市則不然,它必須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場,二者缺一都不能稱為城市。根據中國曆史的特殊情況,當在城中或城的附近設市,把城和市連為一體的時候,就產生了中國早期的城市。
猶太王國的由來
公元前922年至前586年希伯萊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王國。
公元前12世紀,從事遊牧的希伯萊人進入巴勒斯坦,形成部落聯盟。後來北方各部落統一為以色列王國,南方各部落統一為猶太王國。大約公元前10世紀,猶太國王大衛統一兩王國,建立以色列猶太國家,定都耶路撒冷。這是最早的猶太王國。
大約公元前935年,第二代國王所羅門死後,又分裂為兩個國家,北部獨立為以色列王國,南部由所羅門繼承者統治,又稱猶太王國。
公元前722年亞述滅以色列。公元前597年爆發新巴比倫和猶太之間戰爭。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於公元前586年攻破耶路撒冷,滅了猶太王國,並將猶太人掠至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國。
紅場的由來
莫斯科紅場位於克裏姆林宮東牆的一側,占地73000平方米。路麵用方石塊砌成,顯得整潔而古樸。
紅場源於500年前,它的前身是15世紀末伊凡三世下令在城東開拓的“城外工商區”,當時叫“商業廣場”。1517年,廣場發生火災,設施全部焚毀,從此人們稱其為“火災廣場”。後來,廣場又多次易名,直到17世紀下半葉,才稱之為“紅場”。
在俄語中,“紅”字含有“美麗”的意思。因此“紅場”直譯應為“美麗的廣場”。但是,許多國家在翻譯時,都隻取了“紅色”這一層意思。紅場的大規模建設是在1812年以後。1812年冬天,拿破侖軍隊攻占了莫斯科城,俄國統帥庫圖佐夫堅壁清野,法軍無奈撤出時,拿破侖縱火焚燒了莫斯科。打敗拿破侖後,莫斯科人民重新興建了城市。在這個過程中,紅場被拓寬,溝壑被填平,廣場四周栽種起花木,一座座紀念性設施和建築物在附近紛紛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