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遂逐漸形成了江北有漢口、漢陽,江南為武昌的三鎮鼎立的格局。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確定“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1927年4月16日,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這是統一建市的開始。隨後分分合合,直到1949年,的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武漢市”的名稱也就一直保持了下來。
漢陽一名的來曆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隋唐年間,漢陽得名並逐漸發展。漢陽,尤其鸚鵡洲一帶,曆來是長江中遊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佛教名寺“歸元寺”更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而漢口在曆史上,與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直至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曆史。不過後來者居上,獨立出來的漢口之後迅速發展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也遠遠超過了曆史更為悠久的武昌和漢陽。
武昌得名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南京又名金陵的由來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其來曆,一般認為因南京鍾山在春秋時稱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後,就在今清涼山上修築了一座城邑。因為那時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餘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涼山上,而清涼山當時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為金陵邑。
唐代的《建康實錄》明確記有楚威王是“因山立號,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作為邑名。由於當年的長江還在清涼山的兩麓下流過,金陵邑臨江控淮,形勢十分險要,所以楚威王選在這裏置金陵邑,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金陵邑是南京曆史上年代僅次於越城的第三座古城。從城區結構上看,它貌似小城堡;但從性質講,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區治所性質的古城,標誌著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
金陵的來源還有另外一說,即埋金之說。相傳金陵的名稱是因秦始皇在今城北龍灣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景定建康誌》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並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又傳說秦始皇並沒有真的埋金,而是詭稱在山中埋金,這樣,讓尋金的人在山的前後南北“遍山而鑿之,金未有獲,而山之氣泄矣”。這是秦始皇驅人鑿斷山脈破壞王氣風水地形的計謀。
此外,還有楚威王埋金說,據說當時楚威王以為南京“有王氣”,於是吩咐手下在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古稱龍灣)埋金。《景定建康誌》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子熊商敗越,盡取故吳地。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號曰金陵。”關於金陵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南京地接金壇,其山產金,故名。
秦淮河的由來
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裏,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曆史上極有名氣。近代因戰亂等原因,兩岸建築多遭毀壞,河水亦日漸汙濁,昔日繁華不複存在。1985年以後經修複,已再度成為著名遊覽勝地。
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便已繁華異常,十裏秦淮兩岸貴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薈萃。隋唐之後,一度冷落。明清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淩波,成江南佳麗之地。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乘燈船為快。
莫愁湖的由來
莫愁湖素有“金陵第一名勝”之美稱。古往今來,遊人漫步其間,問竹林綠水,覓先人詩風,確是一方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追溯莫愁湖的成因,可上溯至六朝時期,當時長江自西向東沿著南京城的兩側流過,與東來的秦淮河之水在這裏交融彙合,逐漸淤積成一片片沙灘。後來,又隨著長江的西移,淤積的沙灘又逐漸擴展,其秦淮河的出口處也向西北方向逐漸推移,在這裏留下了一些湖泊池塘……
莫愁湖就是位於當時秦淮河和長江之水交彙處廢河道上的一方湖泊,古稱橫塘。因其傍依古石頭城南京,故又稱“石城湖”。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家窮遠嫁江東富戶盧家,移居南京石城湖濱。莫愁端莊賢惠,聰穎孝順,助人為樂,仁慈善良……後人為紀念她,乃將石城湖改名“莫愁湖”。
明十三陵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