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大千世界篇(20)(1 / 2)

1909年,法國著名發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人描述了飛機與軍艦結合這個迷人的夢想。他在當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一書中,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設想,並第一次使用了“航空母艦”這一概念。

然而,當時法國軍方正以極大的熱情研製水上飛機,似乎沒有多少心思去關心這種“異想天開”的航母。阿德的創意卻在英倫三島得到了熱烈的反響,並為英國人實現航母之夢帶來了希望之光。

1912年,英國海軍對一艘老巡洋艦“競技神”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工程技術人員拆除了軍艦上的一些火炮和設備,在艦首鋪設了一個平台用於停放水上飛機;另外在艦上加裝了一個大吊杆,用來搬運飛機。這樣,“競技神”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然而,它卻並不是阿德所勾畫的那種航空母艦,也不是現代意義上航母的雛形,因為艦上所載的飛機並不能夠在艦上直接起降,所有飛機都需要從水上起飛和在水上降落,然後再從水中提升到軍艦上。

1914年,3架索普威斯807式水上偵探機在英國“皇家方舟”號戰列巡洋艦起飛獲得成功。很快,英國海軍即將此艦改裝成為水上飛機搭載艦。次年底,這艘水上飛機母艦作為英國海軍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飛機母艦加入現役。後來,它改名為“柏伽索斯”號,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說的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但實際上,“柏伽索斯”號隻能稱之為可以在艦上起飛飛機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因為飛機仍然不能在艦上降落。

倒數記時發射火箭的由來

1926年3月16日,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在美國的麻薩諸塞州發射成功,激起人們對航天技術的興趣。第二年,航天科技的愛好者們會聚德國,成立了“太空航行協會”。還出版了《宇宙飛船》雜誌,在雜誌的創刊號上,畫有一環繞地球運行的宇宙飛船,並題名“一小時半繞地球一周”。34年後,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飛船“東方1號”由蘇聯發射成功。德國的烏發電影公司拍攝了描寫太空旅行的科幻片——《月球少女》。該片導演弗裏茲·朗格在火箭發射的鏡頭中設計了“……3、2、1、發射!”的倒數發射程序。這一程序引起火箭專家們的興趣,他們認為該程序十分科學。它簡單明了,清楚準確,突出地表示了火箭發射的準備時間逐漸減少,使人們思想集中,產生準備時間即將完畢、發射就要開始的緊迫感。此後,倒數計時發射程序就被普遍采用了。

火箭的由來

中國早在公元12世紀,就產生了噴氣推進火箭。中國古代的火箭雖然結構簡單,但製造工藝已十分講究,解決了火箭的安全貯存、運輸、防潮等問題,同時避免炸傷自己人。另外,中國古代的火箭已具備現代火箭的基本結構,即箭頭、箭體(箭杆)、動力係統(火藥筒及引線)和控製係統(羽尾),有些火箭還有了現代反推火箭、飛航式火箭和二級火箭的影子。

作為兵器的古代火箭,在宋、元、明代有過幾百年的輝煌曆史。有一種叫“一窩蜂”的軍用火箭,是在木製的桶狀發射器裏,安放32支綁有火藥筒的箭矢,火藥簡由總藥線連在一起。作戰時,將它埋在地下,點燃總藥線,箭矢就會如蜂群一樣飛出來,殺傷敵人。

中國還擁有人類最早利用火箭進行的飛行壯舉。美國學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與噴氣》一書中記述說:“約當14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名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在椅子上,兩手各持一大風箏。然後讓他的仆人同時點燃47枚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

1959年,科學家們將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密碼的由來

密碼最早產生於希臘。公元前404年,斯巴達國(今希臘)北路軍司令萊山得在征服雅典之後,本國的信使趕到,獻上了一條皮帶,上麵有文字,通報了敵將斷其歸路的企圖。萊山得當機立斷,率師輕裝脫離了險境。到了4世紀,希臘出現了隱蔽書信內容的初級密碼。8世紀古羅馬教徒為傳播新教,創造了“聖經密碼”。中世紀末葉,西班牙的平民百姓與貴族階級的青年男女之間,為了衝破封建製度對自由戀愛的束縛,不得不采取種種秘密通信的形式,從而導致了各種原始密碼的產生。

1200年,羅馬教皇政府和意大利世俗政府開始有係統地使用密碼術。至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相互鬥爭的需要,出現了無線電密碼通信。

“入伍”一詞的由來

參軍叫入伍,與我國古代軍階編製有關。據《周禮》載:我國古代軍隊裏“五人為伍,五伍為倆,五倆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從西周時代起,軍隊就是按伍、倆、卒、旅、師、軍編製的。那時,社會基層單位叫“比”,一個村莊、一個部落住在一起,五戶為一比。當兵時,五戶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組成一個伍,不管幹什麼,五人總是在一起。曆代軍隊編製雖然不斷變化,但“伍”的叫法卻一直流傳至今。近代的班、排、連代替了古老的伍、倆、卒,人們仍習慣把參軍叫做“入伍”。“伍”字在部隊廣為使用,如“隊伍”、“入伍”、“退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