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快樂七巧板——越玩越聰明的七巧板遊戲(1)(1 / 3)

七巧板遊戲物語

七巧板,又稱“智慧板”、“益智圖”、“唐圖”、“七巧圖”。是一種由七塊板組拚而成的名揚全球的益智玩具,對此種遊戲所進行的遊戲活動,被稱為七巧板遊戲或七巧板拚圖遊戲。七巧板的名字被中國最著名的權威工具書《辭海》、《漢語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收入其中,是中國僅有的幾種被收入辭書當中的遊戲及玩具之一。

七巧板肇始於中國的宋朝,誕生於中國的明末清初時期。在北宋徽宗時,福建邵武地區有個名叫黃伯思的人,是當時著名的文人和書法家。這個人一向喜歡在家裏大宴賓客,與各種各樣的朋友推杯換盞,並揮毫潑墨。他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喜歡研究不同的圖形。有一年的一天,黃伯思又準備在自己的花園裏宴請朋友。為了增加趣味,他靈機一動,設計了由六件長方形案幾組成的“燕幾”——即請客吃飯的小桌子。這六件案幾可分可合,他稱其為“縱橫離合變態無窮”。當設宴招待賓客時,黃伯思又視人數的多少和菜肴的豐盛而進行案幾的陳設,這樣,這六個小桌子放在一起就可以拚成多種形製,拆開來又可以一人一個小桌子用餐,還可以拆開用以陳設古玩、書籍,成為一件件裝飾器物。黃伯思有一位文人朋友名叫宣卿,十分欣賞這富於變化的案幾,但他發現6件案幾拚桌缺少靈動,拚出的圖案太少,便建議黃伯思增加一件案幾,因為七件案幾更富於變化,黃伯思采納了朋友的意見,正式將六件案幾改正為七件,並命名為“七星”,同時,黃伯思編訂了一本圖譜——《燕幾圖》,並將其刊行傳世。在此書當中,黃伯思共設計了20類40種拚合圖,而且還為所拚出的燕幾設計了一些富有韻味的名字,諸如“屏山、瑤池、一廚、朵雲”等。這是世界公認的七巧板這種拚圖玩具最早的形態。

黃伯思設計的宴幾雖然可以拚出幾十種巧妙的圖形來,但由於隻有長方形,使之變化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到了明代,有一個名叫嚴澄的人,在黃伯思的宴幾基礎上,發明了三角形案幾——“蝶翅幾”。這種案幾拋棄了長方的基本形態,而采用了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共計有13件。這13件以三角形為主的案幾,拚裝一起如同一隻蝴蝶正欲展翅的樣子,故而命名為“蝶翅幾”。

蝶翅幾可以拚成長方形、正方形、八邊形,還可以拚成菱形、馬蹄形、S形以及其它各種複雜的形狀一百多種。這些圖形除了作為宴客時增加情趣外,嚴澄還將其引入到木匠的家具設計中,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組合拚圖家具。此時有一位木工大師戈汕,被嚴澄的設計所吸引,便親自編著了一本家俱圖譜——《蝶幾譜》,進行係統的整理和宣傳,為拚組家俱的傳播以及七巧板的演變奠定了基礎。

有了《燕幾圖》和《蝶幾圖》作為鋪墊,兼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能拚出更加生動、多樣圖案的七巧板終於問世了。但這種七巧板已不是作為宴會的案幾,而是作為智力玩具而出現的了。關於七巧板的確切問世年代與發明人,迄今已無可考證,它是在什麼條件下,由燕幾和蝶幾而演變成七塊並成為智力玩具,也是迄今無有任何文字和圖形資料,成為世界玩具史和中國玩具史乃至器具智力史上的一大謎。據現有資料記載,清初著名民俗畫家吳友如曾畫過一幅名為“天然巧合”的畫,畫麵上有幾位貴族婦女正在聚精會神地玩著七巧板,這是有關七巧板成為玩具的最早記載。因為吳友如是十九世紀初的人,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玩七巧板當始於十九世紀初,亦即1800年左右。而根據權威的玩具史專家的考證,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巧板書籍——《七巧圖合璧》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版並流行開的。

依據文獻證實,從這個時候開始,七巧板遊戲在中國的江南一代貴族婦女中和清朝的宮廷當中,正式開始成為一種平麵遊戲,許許多多的文人見到七巧板後,亦深深地受到感染,不但也玩起七巧板,同時也創作了無數首描寫七巧板的詩詞。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七巧板在中國已是相當的盛行,其所拚出的各種圖案己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