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襲戰:“這是廣大民兵和群眾創造的又一戰法,它不僅適用於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通信聯絡,如公路、鐵路、橋梁、車站、碼頭等,而且適用於對敵人的倉庫、工廠、礦山等進行破壞和襲擊。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民兵經常以隱蔽、突襲的戰鬥,配合正規軍對敵人的鐵路、公路和交通樞紐進行破壞,挖路基、扒鐵軌、炸橋梁、打火車、割電線、平圍牆、阻河道、毀碼頭等等,有些地方在一夜之間就出動幾萬或幾十萬民兵和群眾,把數百公裏長的鐵路、公路全部破壞,將電線割斷,電杆鋸倒,使敵人的交通和通信聯絡陷於癱瘓。1939年,安徽省肖縣就出動20多萬民兵和群眾,參加了隴海鐵路大破襲,一夜之間將100多裏的鐵路全部拆掉,枕木、鐵軌、和電線、電杆一起運回根據地,日寇被迫停車10天,使其西運計劃流產。在著名的“百團大戰”中,僅冀中的民兵和群眾,就有35萬人參加了破襲敵交通線的鬥爭。1941年至1945年間,晉察冀全區共搗敵偽碉堡1140多座、炮樓300多個,炸毀敵汽車360多輛、火車頭40多個,破壞公路3.76萬公裏、橋梁730多座。”
圍困戰:“就是對敵人的據點和碉堡實行封鎖,把敵人圍困在據點和碉堡裏,使其沒吃沒喝、走投無路,最後將其擠跑、趕跑或殲滅。太嶽沁源圍困戰,就是廣大民兵和群眾圍困封鎖、製服敵人的一個典型戰例。1942年9月,日寇糾集了1萬多人,分14路進犯我隻有8萬人的沁源縣抗日根據地,並在沁源縣城安了據點,妄圖把沁源劃為“剿共實驗區”。這裏的民兵在敵人到來之前,一麵把人民群眾轉移到山裏,一麵實行“堅壁清野”。敵人占領沁源縣城後,見不到人,吃不上飯,喝不上水,一切供應全靠外地。廣大民兵和遊擊隊又密切配合,到處截擊,襲擊敵人的運輸隊,無奈,敵人隻好外出四處搶糧,可又遭到遊擊隊和民兵打擊,隻好呆在據點殺馬充饑……這場圍困戰,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終於把敵人困出了沁源縣城。在此期間,沁源民兵共作戰2700多次,斃傷俘敵4250多名,湧現出了民兵殺敵英雄100多人,爆破能手200多人,沁源縣獲得了民兵對敵鬥爭“模範縣”光榮稱號。”
伏擊戰:“一般分為待伏與誘伏兩種。待伏,是在得知敵人出動的兵力、時間和必經之路後,預設埋伏,待機殲敵。如1944年農曆4月的一天,太嶽區安澤縣風池、高壁等地的民兵,獲悉日寇騎兵運輸隊要給府城的敵人送糧彈,民兵們便在距府城西12公裏的柳寨村做好埋伏。當鬼子的運輸隊進入伏擊區時,地雷“轟轟”地爆炸起來,一時濃煙滾滾,殺聲四起。僅七八分鍾時間,33個鬼子就被消滅了32個,隻有一個受傷的逃進了府城據點。誘伏,就是先以主要力量在有利地域設伏,然後以少數民兵誘敵深入,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將其殲滅;或者佯攻一個方向,引誘敵人前來增援,在路上伏擊敵人。如冀南區隆平縣民兵自衛隊在河上伏擊鬼子汽艇,山東平原縣塘坊民兵伏擊日寇一小股機械化部隊,都是采用的這種戰法。”
而當趙星星將這些在抗戰時期靈活巧妙、神出鬼沒的獨特的遊擊隊戰法,完完全全地教授給了自己的大小官兵們後,所有人都對這些在後來的抗戰時期裏麵能夠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暈頭轉向、喪魂落魄、顧此失彼、疲於應付,像一條野牛陷入我人民戰爭的沼澤泥潭中不能自拔的遊擊隊戰法,均感覺到震驚,震憾起來。
而且讓他們驚訝的是這些遊擊隊戰法,是非常容易學會的,而且效果十分好。
因為他們是將這些戰法邊學,邊用察哈爾省裏麵的土匪山賊來進行遊擊實戰,來巢匪實戰的。
所以當他們用這些遊擊隊戰法,輕輕鬆鬆地將那些殺氣騰騰地匪徒們殺得節節敗退,甚至落荒而逃後;趙星星的所有部下,上至高官,下至剛剛招聘回來的新兵蛋子;均無比讚賞和推薦此遊擊隊戰法,並且愛死了這些神奇的,各種各樣地遊擊隊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