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監國林毅的運籌部署下,打掉了鄭芝龍所有的倚仗,葡萄牙殖民者,荷蘭紅毛子,東洋洋人等域外勢力支持鄭芝龍,全都成了畫餅。
劉國軒被俘,仙霞關失守,明軍80萬重兵壓境,親生兒子和親兄弟實行兵諫,這一切令鄭芝龍幻想破滅,因為氣火攻心身體也吃不消,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因此鄭芝龍無條件接受朝招安。
其實對於對於鄭芝龍來說,接受朝廷招安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他的第一次是接受崇禎皇上的招安,那一次鄭芝龍由一名大海盜兼大海商、軍火商大佬等複雜的多重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大明朝廷的要員,南安伯福建總鎮,成了冠冕堂皇的名副其實的福建王。
這一次是接受了大明監國林毅為首的朝廷招安。因此有了第一次,鄭芝龍對於朝廷招安也算是輕車熟路了。
不過這一次與上一次明顯不同,在崇禎時代,朝廷對他的招安,明顯是安撫的意思,因為朝廷鞭長莫及,沒有力量把他剿滅,當時他的勢力太龐大了,龐大到他的私人海軍能把海上霸王荷蘭紅毛子的艦隊幹翻,龐大到朝廷無策無力。
朝廷無奈之餘隻有像對待李自成,張獻忠這些流賊一樣,采取安撫的政策,授予官職給其好處,讓他們仍然擁護大明,不要生事,這不過是權宜之計。
可是眼前這次截然不同,這一次鄭芝龍接受朝廷的招安,明顯帶有被迫的成分。明軍大兵壓境,剪除其羽翼,鄭芝龍隻剩下孤城一座,內部策反,眾叛親離,如果鄭芝龍再不識時務,絕對是被剿滅的下場,沒有任何懸念,也不會有第二種可能。
還好鄭誌龍還不算是一根筋,林毅對他的運籌也不是對牛彈琴,可謂是恰如其分。
因為林毅知道,從理論上說,鄭芝龍能夠接受崇禎皇上的招安,就能夠接受他這位大明監國的招安;曆史上鄭芝龍能夠投降大清,應該也能夠投降大明。
事實證明,林毅是完全正確的。鄭芝龍走投無路,不想滅亡隻有乖乖俯首稱臣。
盡管林毅也知道曆史上鄭芝龍的人品不怎麼樣,但是當他帶著所謂的文武眾臣跪在城門麵前,把龍冠龍袍玉璽等高高舉過頭頂,跪迎接林毅的時候,林毅還是非常高興的。
因為能讓鄭芝龍乖乖的接受招安,這畢竟是意義重大的事情。
這算是給了鄭成功幾分薄麵,也算是準許他戴罪立功了,鄭成功日後必將感激不盡,更加忠於大明,忠於他這位大明臨國。
更重要的是一點,和平解決了福州的戰事,解除了當地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功德無量。此時鄭芝龍連他的禦林軍算上,福州城內還有數萬人馬。如果他負隅頑抗,誓死不降,堅守城池與明軍血拚,頑抗到底,80萬大軍一起攻破城池不是難事,但是傷亡的軍民百姓,難以計數,損失也難以估量。
和平解決這一戰事,無疑造福了這些黎民百姓軍民人等,使他們的生命財產免遭塗炭。
運籌成功這樣一件大事,當然值得高興。
此時福州城城門大開,守城的南軍兵將,全都扔了刀槍打出白旗,然後原地集合待命。
鄭芝龍和手下的文武百官脫了官服,把官印都拿了出來,在東門外跪迎大明監國林毅。此時官道上全都是明軍了,簡直如兵山將海,刀槍如林,盔明甲亮,兵甲森森。
大大統領施琅全副武裝,坐在馬上,指揮萬馬千軍嚴陣以待。衛隊營的張華和錦衣衛頭子馬鑾早就布置好了警戒,他們緊隨林毅身邊左右。
到了城門附近,林毅下了馬。小穎、哲哲、蘇茉爾等人緊隨其後。
林毅看了看在場的數萬名明軍將士和南軍的文武百官,從鄭芝龍手上接過龍袍,龍冠和玉璽,當場宣布:“鄭芝龍屯居福建,禍亂九省,罪在不赦。但是本監國有好生之德,念在其子鄭成功、其弟鄭鴻逵,能夠懸崖勒馬,為朝廷立下不朽之功勳,鄭芝龍亦願意悔過自新,願意獻城投降,繼續效忠大明。特赦免鄭芝龍一幫人等無罪,所犯罪行,一律既往不咎,因其獻城有功,破格加封其為南王,加封鄭成功為南安少王,加封鄭鴻逵為金門總兵……”
鄭芝龍這些人還真沒想到,這位監國大人真的是言出必行,一言九鼎。當著這麼多人的麵宣布赦免他們無罪,還加封他的官職,皇恩如此浩蕩,令鄭芝龍、鄭成功鄭鴻逵和鄭芝莞這些人不住的往上磕頭,有的磕響頭,一邊磕頭一邊大喊:“多謝監國大人,皇恩浩蕩,龍目有恩,我等必誓死報效朝廷,永不相判,日月可鑒……”聲震宵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