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報道:讀《紅樓夢》不可不讀脂批,然而真正懂得脂批含義的又有幾人,讀懂脂批的人又有多少批語是真正讀出正確內涵的呢!譬如這句脂批,又有誰人讀正確了呢?
先生道:讀懂脂批其實很簡單,關鍵是方法必須正確。當下真正讀懂脂批,真正把每一句批語讀懂的人太少了。先生文題所言批語就是這樣一句即好讀又難以準確把握的批語。在此我就用這條批語“解剖麻雀”,告訴大家理解脂硯齋批語的方法。
這條批語來自於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那僧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一句之後。脂硯齋批到“奇詭險怪之文,有如髯蘇《石鍾》《赤壁》用幻處”。大家想一想這句批語,說那僧大展幻術,把巨石變成五彩玉是“奇詭險怪之文”應該是很好理解的;說這種文法“有如髯蘇《石鍾》《赤壁》用幻處”,你理解了嗎?怎麼理解呢?你的理解正確嗎?這就很有學道了。在此我就把我用此批的原因和目的告訴大家,希望大家可以從這一條批語裏邊掌握正確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解析髯蘇《石鼓》和《赤壁》二文用何“幻”筆。
為了簡潔,原文不再引述,讀者可以自去查詢。
先看《石鍾山記》一文,分三段,開始部分提出酈道元和李渤對於石鍾山得名的由來,並對其提出疑問。第二部分記述自己探險求證的切身經曆。第三部分屬於議論部分。縱觀全篇,第一、第二部分,都是真實的記述,整個過程似乎看不出“幻筆”成分;唯有第三部分有些許泛泛的成分。難道所謂的幻筆會是在第三部分嗎?這是為什麼?難道脂批錯了嗎?還是脂批屬於偽批呢?
我們把第三部分詳細的解讀看看吧!“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這一節的大意是說,對待事理不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僅憑主觀臆斷,怎麼可以獲得正確的結論呢?酈道元和我的做法以及看法一致,但是他沒說清楚;士大夫不想到危險的實地去考察,所以不能知道真相;漁工雖然見過但是說不出來。見識淺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石壁,自以為得到了真理,其實那是得不到正確的結論的。到這兒你也許會有所感悟。蘇軾的三段文字,原來是一個三段論的結構。中間細密的景物描寫,都是為了最後結論進行的演繹。特別是,最後的結論明確宣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聯想蘇軾發此感慨的背景,那是反對變法被貶的特殊時期;顯然他的目的不僅僅是求證石鍾山名字準確的由來,而是提醒變法者和盲目的擁護者,要到實地“目見耳聞”。他的筆法是借“石鍾山名字的考證”映射“事不目見耳聞”者的淺陋。這是髯蘇的“幻筆”之法,也正是我要提示的髯蘇的“幻筆”之處。
《赤壁賦》有前後二篇,方法大體與《石鍾山記》一般;都是記景以喻理的筆法。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其間,他縱情山水,兩賦赤壁。世人稱夏曆七月十六所作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所作為《後赤壁賦》。《前赤壁賦》筆意盎然,喻理深邃;但是明確清晰,極易理解。曆來稱《前赤壁賦》有《莊》《騷》文法,所謂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然而《後赤壁賦》不僅更似《莊》《騷》文法,寓意則更為玄妙深邃呢!大家要注意一點:曆來稱《赤壁賦》有《莊》《騷》文法。這些讀者的看法是正確的,這是髯蘇的文法的本質,不是自然主義的簡單寫景。這正如上文所言,是髯蘇的“幻”處。
文中的“客”是一個傷心之客,開篇時便在急行的小舟上麵對江水明月狂歌。麵對自己的“客”和皎潔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時此刻的髯蘇與“客”,奏起心曲。
髯蘇說:“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迎擊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我的心懷悠遠,展望美好的理想,卻在天的另一方。”會吹洞簫的客人,依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穀中的蚊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二人麵對秋月江水,共同發出人生苦短的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