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借省親寫南巡——《紅樓夢》是曹家人寫曹寅家事的證據(1 / 3)

鈺報道:《紅樓夢》第十六回脂批說到,借省親寫南巡,出脫出多少憶昔感今。對於這句批語,先生在元春與康熙一節中也有了詳細的說明,趙嬤嬤在關於太祖皇帝仿舜巡的說話也做了解讀,我大題上還是比較信服的。但是,有好多讀者的觀點於此還有較大的差異的,比如土默熱先生的批駁就很有代表性。請問先生對此再進行詳細的解讀好嗎?

先生道:是的。我在前文中已經初步解讀了江南甄家曾經接駕太祖皇帝六次南巡中的四次之中所隱藏的玄機,指出了我國在曆史上,特別是明清兩代,“仿舜巡”凡六次的隻有康熙一位,而曾經接駕四次的地方官員隻有江寧織造曹寅家一人,這些唯一性全部指向康熙和曹寅家。指出了《紅樓夢》之中江南甄家其實就是現實中曹寅家的反映,元春省親就是康熙南巡的縮影。至於書中寫的省親是以哪一次南巡為主要模本我也初步指了出來,那就是康熙第三次南巡駐蹕江寧織造府的情景。對於這一觀點的支持證據你可以到清史之中查詢。至於文本證據,為了敘述簡潔,我在此把大概再說一遍。

康熙一生自一六八四年開始共六次南巡,曹寅家負責接駕共四次。這些指向的“唯一性”已經不需多說。我們需要考察的就是“借省親寫南巡”的這次南巡接駕是哪一次就好了。自一六九九年第三次南巡開始,曹寅在江寧織造府接駕四次,在這四次接駕之中,一六九九年曹寅在江寧織造府第一次以地方主人的身份負責了對康熙的接待。他的織造署和和居所成了康熙的行宮,在這次接駕中,康熙沒有住在織造署,而是住在曹寅居所專門安排的地方(這就是大觀園的原型之一),正是在這次南巡中康熙接見了曹寅母親曹璽妻子孫夫人一這個曾經做過康熙乳母的老人,並且愉快的跟她交談,稱她為“吾家老人”,寫下了“萱瑞堂”匾額,皇後佟佳氏也與她進行了交談。這在曹家來講是潑天榮耀。南巡後曹寅專門上書奏折表示感謝和對皇帝的衷心。這次接駕,曹寅在接到旨意後,精心準備,花費巨大。這次駐蹕江寧織造署確實類似省親的模式,其他幾次接駕就沒有了這些形式了。對於這次接駕的花費,康熙在一七零三年第四次南巡前曾下令:

朕九月二十五日自陸路看河工去,爾等三處千萬不可如前歲伺候。若有違旨,從嚴治罪。

從康熙的命令中大家可以看出當時曹寅接駕的奢華和浪費。因為在這次南巡之前康熙曾因為接駕奢華地方官員挪用公幣嚴厲處理過,為了消除社會影響,改接駕主要有包衣織造接待,包衣織造是皇帝的家私,純粹的“自家人”,是“欽差”,他們的花費可以說是“宮中提供”。對於這次接待,《紅樓夢》中元妃也說過逾浪費了,這是批評和“警告”而已。現實中,康熙和“元妃”一樣,都沒有處罰,隻是提出警告而已。其餘二次接駕雖然也都花費巨大,但是康熙沒有在直接提出警告。

從曹寅四次接駕看來,對於曹家印象最深刻,影響最巨大的就是這次接駕。這次接駕的直接結論就是:曹家達到烈火烹油之盛,得到了鮮花著錦之榮。這次接駕所造成的巨大花費也埋下了曹家滅亡的禍根。

從曆史的記錄和對曹家的影響看,《紅樓夢》作者所記憶深刻、耿耿於懷的就是這次接駕,在形式上最與省親一致的也是這次接駕。

從邏輯的嚴密性上考察,這次接駕就是《紅樓夢》書中接貴妃娘娘省親的駕臨的原型。我們在讀《紅樓夢》的時候,不能“想當然耳”,不能“我覺得”、或者“我以為”是就是;而應當具備邏輯的“嚴密性”,事件的“相關性”,結論的“唯一性”或者“最佳選擇性”。

鈺報道:我聽明白了,看起來這次接駕確實就是書中元妃省親的模本。但是有幾個問題我想問一下。主要是土默熱先生的幾個疑問,我覺著很能代表所有疑問的主要方麵。

第一“《紅樓夢》書中描寫元妃省親的過程,並非千裏迢迢從北京遠赴南京,而是從同一城市的宮中到大觀園,路上時間不過一兩個時辰而已,考慮到當時轎子的行進速度,也就走了十幾裏路程吧,距離並不遠。省親結束後,元妃並未在大觀園居住,而是與祖母和父母依依惜別後,含淚連夜又回到宮中。這與曹家接駕的場麵根本不同,康熙皇帝遠途跋涉來到南京,長驅三千裏,路上需要幾十天時間,一兩個時辰如何能到達?曹家以織造府作為康熙皇帝的行宮,皇帝在南京期間是住在織造府裏的,也不可能連夜又回到北京皇宮。”

先生道:這個疑問的提出就是自然主義寫實論在作怪。這是小說,是“甄士隱”的小說,重在意象,輕於形似。它隻在大的結構上相類,內涵上相關,以此類比其意而已。難不說還要象寫史一樣寫上康熙南巡一樣的場景和人物名稱不成?主要要看特征的獨特性、唯一性。如果什麼人一看都知道是寫康熙南巡,這部書還會存在至今嗎?元妃居住的大觀園是依清皇宮為主要模本的,參考了曹寅接駕時織造府的情形;皇宮方麵主要是沈陽故宮和京城西花園圖景取像,這很多學者都有研究。整個榮寧兩府的氣派都是摩自清室皇宮。主要的邏輯安排,就是為了讓讀者聯想到“接聖駕”的元素,而不是誇張接一個貴妃省親駕臨有多麼氣派。接一個妃子省親之駕臨,不會有如此的“製”,也不可能如此的誇張。這些,也正好批駁了一係列清室說和明遺民說。其目的就是引導讀者要與清皇室聯想。所謂“名園築向帝城西”,不是說康熙第三次南巡居住的江寧織造府就如此氣派。這是中國畫大寫意筆法,不是工筆、素描。現實中,康熙第三次南巡居住的地方和曹寅家人居住的地方是很近的,一天的功夫足已到達。就此提出的時間疑問那是取其毫末,流於偏鋒的緣故。這也正是隻看到了作者有意識隱藏而塗下的防雷達塗層,沒有看到顆粒下麵正藏著列隊的導彈車。土默熱先生的雷達波被作者的防雷達塗層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