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報道: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篇解讀《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一副對聯的專題文章,文中寫道: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兩句話出自《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曹雪芹所撰太虛幻境對聯,而所謂的太虛幻境,太虛謂空幻虛無之意,是曹雪芹所虛設的天國裏的一個境界。這副對聯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曾兩度出現:第一回是甄士隱在夢幻中所見,第五回是賈寶玉在遊太虛幻境中所見。
有專業人員對此有研究說——可見作者對這副對聯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
這副對聯看似簡略,然道理相當深刻。從人物的遭際、命運來看:甄士隱一生曾家道殷實,最後家道變故,遁入空門,這是甄士隱一生的最終歸宿。作者借賈寶玉見到這同一對聯,在某種意義上說來,這是隱示著他一生道路的縮影。從作品的創作手法上來看(所敘述的人事、情節,真假具兼,頗令讀者品味、猜想。王希廉《紅樓夢總評》雲(“讀者須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數意,則甄寶玉賈寶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這副對聯可謂是總括了《紅樓夢》創作手法上的某些規律。對聯所言,把假當真,則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沒有的視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沒有的了。正如魯迅在《集外集拾遣?〈絳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副對聯闡釋了“假”“真”“有”“無”的哲理,似是對讀者在讀《紅樓夢》時的一種提醒,切忌穿鑿;同時,給人們認識和思考複雜的人生以深刻的啟迪對於這幅對聯,我在初讀《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時也極為好奇,曾經認真的研讀過,總是不能明白。我大量搜索了諸位論者的論點,大體上主要的觀點以上所列的說法可以代表。請問先生,他們的說法你有什麼評價?這幅對聯到底是什麼意思?
先生道:好的。首先需要在此厘清他們的觀點,在做詳細點評。
上文第一條觀點。“甄士隱一生曾享盡榮華,最後家道變故,遁人空門,這是甄士隱一生的最終歸宿。作者借賈寶玉見到這同一對聯,在某種意義上說來,這是隱示著他一生道路的縮影。從作品的創作手法上來看:所敘述的人事、情節,真假具兼”。
在這兒解讀者的參悟,對於甄士隱以及賈寶玉對待自己一生的認識和態度,出於“亦假亦真”悟道參玄之中,沒有擺脫道家的“有無”論。而且是膚淺的直白的論道。他的指向是賈寶玉的認知,沒有涉及到《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真正的文本大意。僅僅流於習慣性的“這副對聯闡釋了‘假、真,有、無’的哲理”的傳統認知。實話講這種理論道佛兩家精辟論述很多,在民間也僅僅是常識而已,本來是無需如此鄭重提及的。如果這幅對聯是出在其他書籍裏,大家也許不會如此驚奇。另外,論者真的沒有看到甄士隱就情懷而論是同於賈寶玉一樣影射了作者本人。
第二條觀點是王希廉先生的,他直接敘述了道家的“有無”論,他的指向是“甄寶玉賈寶玉是一是二”。畢竟是大家,王先生看到了這幅對聯的正確指向。不足是沒有指出賈寶玉甄寶玉到底什麼關係。當前,主流的認識是,甄寶玉是實寫,賈寶玉是甄寶玉的影像,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也就是說,賈寶玉與甄寶玉“賈”“甄”互參的關係。但是這是錯誤的。這甄珠寶店玉的“一、二”關係,是一個飾演了另一個象戲劇中的演員與戲角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