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芳草真情(6)(2 / 3)

比鄰數載,情誼似好友至親。此一去,海闊天空,相見知何日!趕忙取來紙筆,細問飲食知音,還有什麼想吃的?一一記下來,趁他們回國前,再送上一些美的享受。

吃的都吃了,送點什麼帶回去呢?費思量!他們在新加坡住了幾年,什麼東西有新鮮感,又能耐久?想起那位太太問過我家院子的小竹凳哪兒買,靈機一動,就買些華族的手工藝品吧!

手傷初愈,首日開車,我忙著大街小巷去找。終於從牛車水搬回大堆民族風情。看他們眼泛光彩,我知道買對了!

幾張小竹椅、竹凳,不用一根鐵釘不用一個螺絲,僅是竹筒與竹片,以手藝製成。平穩涼快,小巧耐用。

一台母子椅,是舊時嬰孩坐椅,四平八穩。過去生活忙碌,家無幫傭,幼兒難得一抱,都坐在這種竹椅上,母親做完家務,坐在一旁繡花補衣,母子咿咿呀呀說著別人不懂的話。待工作告一段落,孩子也餓了倦了,母親抱起幼兒,將竹椅一翻,坐在竹椅的另一麵,掀開衣襟給幼兒喂奶。母子椅的設計,充分顯示華族的風情、才情、親情。在簡樸中見智慧。

一支搖浪鼓,從前賣貨郎以鼓聲沿門叫賣的工具,亦是幼兒玩具。此趣曆久未衰!

花籃,典雅趣致的中國禮籃。薄竹片編製的手提籃子,有單層雙層還有三層的精細工藝品,刷油描花,紅綠相同,別有情致。逢年節,婚娶,送禮到親友家,禮品和食物都須盛於籃內,並貼上紅紙,以示莊重和敬意。收禮者必須半收或回禮於籃,稱為壓底,不能讓籃子空著回去。

一把油紙傘,平凡、輕巧、細薄。滴水不透,可避雷電。此物是當年過番者,簡單的幾件行李中,重要的物品之一。

這些不起眼的舊式用品,充滿了華族的曆史、文化和智慧。於今,更添一份籬情的記憶和交流!

(1999年3月17日)

附錄陽光與燭光的映照,心靈與生靈的對話

——解讀女作家蓉子的“老人題材”作品

錢虹

處於當今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的時代,城市發展的節奏越來越迅速,城市人口的數量越來越龐雜,日新月異的都市變遷,既給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與生機,也給社會造成了一係列的問題與弊病,城市的老齡化問題即是其中之一。隨著城市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醫療機構及其救護設施的完善與齊備,城市人口的壽命不斷延長,城市老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並且這一社會性的問題正越來越帶有“全球化”的傾向和色彩,不僅人口出生率偏低的西方發達國家早已麵臨適齡勞動力嚴重不足的窘境,而且素以人口眾多著稱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開始深受這一問題的困擾。東南亞各國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華文文學作品中對這一問題的反應卻顯得並不熱情甚至頗為冷淡,很少有作家對此懷有關注的興趣和熱情。幸好,新加坡女作家蓉子是個例外。她不僅對老齡題材表現出了關注的熱情,還以創辦並擔任老人院院長十年的親身經曆,為華文文壇奉獻了描述城市老人問題的“城事係列”。這些作品,向人們啟開了一扇扇探視形形色色的城市老人及其兒孫們的心靈窗扉,讓讀者在感歎生活於當今城市的老人或喜或悲的種種結局之餘,也引發了對這一社會問題的深深思考。

蓉子筆下的“城事係列”,大部分由反映城市老人在老人院的生活狀態及其心態的作品所構成。主要收在《誰道風情老無份》、《芳草情》、《燭光情》等集子中,《陽光下的牢騷》中的個別篇目,如《鵝情》雖非直接描述老人生活,但記述的也屬老人院發生的事,“鵝情卻似人情”,所以也可歸入這一類。這些作品大約有近50篇之多。就其所描述的內容、所反映的問題而言,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一、關於城市老人的社會化“贍養”的人文關懷與獻身精神的倡導,如《老人與我》、《老人飯》、《大葫蘆》、《蘭卡姑娘》等篇;

二、關於城市老人,尤其是入“院”老人的晚境及其生命狀態的展示,如《老寶》、《老大姐》、《亞答屋著火》、《生老病死總無情》、《落幕時候》等篇;

三、關於城市老人,尤其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耄耋老者的情感寄托及其心態的披露,如《老情人》、《老人樂園》、《模型》、《人間慈母心》、《醋媽媽》、《上帝打救》等篇;

四、關於兒女親屬對入“院”老人盡孝的迥異態度及其透示出的世態炎涼的描述,如《賢婦教子》、《死要減價》、《笑聲》、《林嫂》、《痛苦》等篇。

這幾類有關老人題材的作品連綴起來,構成了一幅有關城市老人——這一當今城市一個為數不少的弱勢群體的“燭光圖”,從中透露出一係列關於城市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的人文情懷與哲學思考。

一、“你若年輕,多培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