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露是產褥期子宮在複原過程中,從子宮腔排出來的血液、壞死蛻膜組織和黏液。
惡露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隨著子宮縮小惡露也逐斷變色、變少。一般情況下分三個階段:產後1~3天,此時為血性惡露,以血液為主,混有蛻膜組織和黏液;產後3~5天後惡露變為淡紅,所含的血液量較少,有較多的宮頸黏液及陰道滲出物,還有壞死的蛻膜、白細胞及細菌,稱為漿液性惡露;產後10~14天惡露呈白色或淡黃色。正常惡露有血腥氣味,但不臭。大約在產後3周左右惡露就幹淨了。
產後惡露的量、色、味及持續時間長短是子宮複舊、子宮內膜修複過程有無異常的標誌。如果惡露量多或持續時間延長,呈土褐色,混濁,具有惡臭,則屬病態。最常見的病因是子宮內膜炎或子宮縮複不良,宮腔積血繼發感染,胎盤剝離麵未能如期修複,血栓脫落而引起出血,或殘留在宮腔的胎盤、胎膜組織腐敗,誘發感染。
因此,產婦在產後應取半臥位,有利於血排出,預防感染。當惡露出現異常應及早診治,以防突然大量出血。